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由最初的成立到兴盛最终都必将走向衰亡。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除了不管政事、只爱江山不爱美人,便是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得民心的帝王也必将被推翻。
在我国的历史潮流当中有着众多的农民起义,但是大多均以失败告终。唯有刘邦与朱元璋组织的两次农民起义最终走向成功并创立了汉朝与明朝。他们的成功虽然与自身有关,但是也少不得那些与他们志同道合的兄弟的帮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画像)朱元璋在起义时得到了刘善长、胡惟庸、蓝玉、常遇春等人的帮助。最终取得成功。为了对这些开国功臣表示器重,朱元璋曾经给34位功臣授予丹书铁券。然而那些功高盖主的人大多也并没有因此而功成身退,很多人都未能善终。其中蓝玉便是这样一位战功显赫,最终以谋逆之罪处死的一位功臣。
(一代功臣蓝玉雕像)一、战功显赫
蓝玉在以往的南征北战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声名四起。被朱元璋封为永昌候。公元1387年蓝玉北伐,他冒着大雪率领部下侵袭远在庆州的元军,并且获胜。公元1388年蓝玉又一次北伐。到达庆州时得到报告,元帝在捕鱼儿海。于是蓝玉在恶劣的风沙天气之下带着部下奔波7百多公里击溃元军。
蓝玉的战功在当时是非常显赫的,他甚至可以与李靖等名将比肩。可以说蓝玉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二、蓝玉之死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他在常遇春的帮助下成为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战功显赫。然而蓝玉确是一个骄纵之人,在他功成名就后曾经多次挑战皇权,最终惨死。
(影视剧中蓝玉形象)蓝玉的结局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他战功显赫,但是他的目无法纪,蛮横骄纵早已让朱元璋对此不满。蓝玉在喜峰关因守关的大臣没有及时打开关门而命令自己的部下破城而入。蓝玉还曾调戏北元王妃,最终王妃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朱元璋曾任命蓝玉为太子太傅,然而蓝玉确不满足于此,公然叫嚣:“以我的功绩难道不能做个太师么?”如此目无法纪的人恐怕除了蓝玉没有其他人能做出来。
蓝玉不仅是开国功臣,更是皇亲国戚。他的女儿是王子妃,外甥女更是太子朱标的妻子。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耀。然而蓝玉手握兵权并且有着众多门客。时间久了,不得不让人有所猜忌,最终被以谋反之罪扒皮填草,并且朱元璋连同蓝玉的手下及家人一并处死。不得不说蓝玉的最终结局实在是太惨。蓝玉的惨案虽然与其自身的狂妄有关,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蓝玉之死与政治的变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蓝玉向来拥护太子朱标。曾经蓝玉还向太子朱标进言要提防朱棣。然而朱标却英年早逝。
朱元璋立年仅16岁大的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尚且年幼,没有治国经验,更没有拥护自己的人。朱元璋担心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最终会谋反,于是逐步地清理了一批开国功臣。蓝玉也就是其中之一。 三、朱棣谋权夺位朱棣青年时期就跟随朱元璋出入军营,战场杀敌。有一众跟随者。而朱允炆继位后目光短浅,无识人之能。那些开国功臣也大多已经被斩草除根。后期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很多藩王被清缴。身为藩王的朱棣自知自身难保,鉴于众多藩王的下场,朱棣最终谋反串权。
朱棣能够造反一方面是背水一战。但是他也有一定的信心去获得胜利。当时的朱允炆失去了众人的拥护,就连战功显赫的蓝玉也已经被杀。所以朱棣才敢谋反。如果蓝玉在世,纵使朱棣造反也未见得能够成功,甚至有可能朱棣根本不敢造反。 结语:蓝玉在战场上的功绩显赫,他在军事上的造诣颇高。但是他错在了自身的狂妄自大。他没有意识到为人臣子纵使有再高的功劳也始终是臣子,需要屈服于自己的君主。然而蓝玉在面对朱元璋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致使他最终落得了一个乱臣贼子的称号,蓝玉一案牵动着上千人的性命,在历史上也是一桩惨案。
蓝玉之错错在了他是绝对的太子党,太子朱标去世后,朝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蓝玉的权势在朱元璋的眼里无疑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于朝廷所面临的形势而言,蓝玉也必死无疑。
对于朱棣而言蓝玉的死绝对是搬出了他成功道路的绊脚石。对于朱棣而言这是百利无一害的,所以朱棣也在推动蓝玉之死上也着实做了贡献。人们常说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确如此,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的地位可谓是用尽心机,祛除一切有碍于朱允炆掌握政权的人事。然而千算万算他没有料想到最终推翻朱允炆的并非外臣,而是自己的儿子朱棣。如果当初朱元璋能够选择信任曾经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也许故事的结局会有所不同。然而万事万物都没有回头路可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了就要相信。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哪个人从最开始就抱有谋反之心,他们最初的目的都是辅佐君主让这个朝代延续。然而随着君主的猜疑,人的初心肯定也会发生变化,结局也必将被改写。如果朱元璋能够亲政爱民,胡惟庸就不会有谋逆之心。如果朱元璋当时能够选择信任李善长、蓝玉这些功臣,可能最终朱氏江山能够走得更长久。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无论是谁掌握了天下大权,如果不能好好爱戴拥护自己的臣民们,那么这个朝代必将是会被推翻。执政者必须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天下永远不会是某一个人的,这是属于所有人民的。妄想着独揽大权,不顾君臣之情,不顾百姓安危的君主也必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