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一情节,令不少“蜀粉”扼腕叹息,此时的曹操,部下军队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且无援军,可谓是到了绝境。华容道上,关二爷但凡是狠下心,甚至不消自己亲自动手,下令放箭,便能结果了“一代枭雄”曹孟德。但关羽却再三犹豫之后,放走了曹操。此举不仅对于整个天下局势影响巨大,对于关羽本人的命运,也是蝴蝶效应的开始:曹操若殒命于此,则关羽便不需要倾尽全力北伐襄樊,自然也不会被孙权偷袭,败走麦城也就不会发生。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世界来看,关羽没有能够杀死曹操,似乎是诸葛亮可以安排的。诸葛亮本人的解释是,夜观天象,发现曹操命不该绝,因为人不能逆天而行,所以不如让关羽做个顺水人情。当然,通过合理的推测,会发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旦曹操被杀,则孙刘联盟的基础便不复存在——这个联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对付曹操。如此,则联盟会陷入分裂,当时孙权的实力远强于刘备,一旦开战,则刘备集团必然战败。因此,放走曹操,是出于一种“养寇自保”的策略。 当然,就小说而言,此情节存在,还有突出关二爷“重情重义”“义薄云天”之作用,使得关二爷这个人物更加丰满,有血有肉。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在《三国志》中,根本没有关于“华容道曹操遇险”的只言片语记载。同时,裴松之对于《三国志》的注中亦未有提及,可见,此时的确是不存在与正史的。
实际上,若在真实的历史上,关羽在华容道碰到如丧家之犬一般的曹操,百分之百是不可能手下留情的。关羽在正史上,虽然有傲气,自大等性格上的缺点,但根据记载,在大是大非上,关羽还是拎得清的。同时,关羽最大的特点便是。忠诚。他忠诚于刘备,但凡对于刘备集团不利的事情,关羽绝对不会去做。曹操此时,不仅仅是刘备口号中的恶“汉贼”,更是刘备集团崛起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对于这种威胁,关羽除掉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再者说,曹操当时对关羽虽然不错,但关羽为曹操立下的战功,足以奉还所谓的“恩情”,根本不存在释放曹操以报恩一说。因此,正史上的关羽,若在华容道遇到曹操,必然不会手下留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利亚德掌门人,为何“羞愧难当”?
下一篇:血友病患者为何被称作玻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