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瓶车使用的普遍化,由此引发的起火事故屡屡发生。作为上海市烧伤急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收治的该类病人数量,也在逐年攀升。电动车,已成为一种新型火灾事故的“肇事者”。
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15~2021年数据(BEBBC代表电动车火焰烧伤)
电动车为啥会着火
电动车的电池主要为锂电池和铅酸电池,常见的电动车起火是锂电池过充或短路造成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充主要发生在电池的充电过程中,由于电池存在电阻,充电过程中会蓄积大量的热量,当过充时间长,电池内部出现短路,从而产生起火爆炸。但短路也可以出现在电动车行驶过程中,比如高温天气导致电池温度过高,电池间隔膜损坏,引起短路而爆炸。
为何难以灭火
电动车起火用泼水、灭火器、沙土等基本的灭火手段基本无效,即使倾盆大雨也无法扑灭,通常要待化学反应结束后,火焰才会熄灭。
而且,电池容量越大,这一化学过程越长,越容易引燃周围物品,过火面积大。
电动车火灾发生主要的特点包括五方面:
1、好发于夜间睡眠时。
2、群居、高密度居住地频发。
3、容易导致群体烧伤和吸入性损伤。
4、死亡率高。
5、社会影响大。
约89%的电动车火灾发生在晚上7点至晨7点间,入睡前将电池带入家中充电,无异于将“定时炸弹”放在身边。且入睡后,不易察觉火情,发现火情后逃生困难。
电动车引发火焰后,逃生通道受阻也是常见现象,对于群居或密集居住区域得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是“前有险情,后无逃路”,容易演变为群体性灾害事件。
火势蔓延,烟雾弥漫,吸入性损伤发生率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烧伤。吸入性损伤是因热力、烟雾吸入气道,造成鼻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实质损伤,以及全身化学中毒。严重吸入性损伤的病死率高达48%-86%,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应对
我们要做的是发现火情,及时撤离,同时记住这几点:
1、首先要沉着冷静,确定好安全逃生通道。
2、不要大喊大叫,湿毛巾或湿衣服捂着口鼻,呼吸小而浅,弯腰迅速撤离。
3、烟雾较大较浓时,宜用膝、肘匍匐前进,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新鲜空气。
4、高层住户不要乘坐电梯逃生,低层用户可通过窗户逃生,可使用窗帘卷成长条,制成安全绳,用于滑绳自救,绝对不能盲目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5、如果发现身上着火,不要惊慌,千万不可跑动或用手拍打,因为这样会加速氧气的补充,火势更旺,应赶紧脱掉衣物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6、有条件要及时联系119消防救援。
如何减少这类灾害
为减少这类烧伤的发生,应该把预防对象定位在高危人群和高危地点。比如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外卖、快递从业人员就是高危人群,而群居或密集居住区域、和停放电瓶车区域就是高危地点。相关部门要做好调查排摸和科普宣教,尽量预防和降低这一类事故的发生率。
因此,每个使用电动车车主,应遵守几点规则:
1. 电动自行车不能推进电梯,要在小区集中存放,不能停放在消防通道上。
2. 电动自行车在小区集中充电,充电地安置消防监测和灭火装置,此外充电器使用原装配套,不要随意乱用,因为原装充电器与电池的充电保护功能适配。
3. 没有小区集中点的,切忌在家门口、楼梯、过道等消防通道中充电。
4. 电动自行车电池定期检修,禁止改装原装电池以增加行驶距离,因为电池尺寸和连接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内部电池晃动,短路和爆炸风险增加。
5. 禁止睡觉后,家中放置电瓶车电池充电。
6. 避免在阳光下直接暴晒电池,也不要让电池靠近温度过高的热源。
7. 电动车电池的寿命一般为1-2年,如果充电时电池发热严重,有肉眼可见的鼓包和变形,或者出现“一充就满,一用就光”的现象,也是电池硫化最典型的特征,需要及时更换电池。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电瓶车充电安全隐患,要及时向社区居委会等管理部门反映。
作者:原博
文:原博(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医生) 图:本报资料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