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牛散陈发树和张磊旗下的高瓴,两者在隆基绿能的操作上出现分歧。高瓴在上半年大幅减持,而陈发树则是越跌越买。
“光伏茅”隆基绿能还值得坚守吗?
8月30日,隆基绿能半年报出炉的同时也披露了各路资本对其上半年的调仓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牛散陈发树和高瓴背道而驰的操作。
今年隆基绿能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一季度陈发树因隆基绿能大跌浮亏了20亿元,但其依然坚持越跌越买,二季度再度加仓300万股。然而高瓴却选择撤退,在今年一季度减仓了7581万股。
从投资上看,在隆基绿能这波长达一年多的下行周期里,两者收益都处于持续缩水状态。
陈发树加仓,高瓴减仓
一个越跌越买,一个及时撤退。
坚守隆基绿能多年,陈发树和张磊却在今年上半年出现分歧。
8月30日,根据隆基绿能半年报,在前十大股东变动中,有着“牛散之王”称号的陈发树今年二季度加仓了300万股。而高瓴却在一季度出现了减仓动作。
从以往的持仓来看,陈发树已看好隆基绿能多年,并且也不乏多次在低点买入。
如五年前,其便精准重仓了隆基绿能。在2018年5月底时,彼时的隆基股份遭遇了“黑天鹅”,公司股价也因此暴跌,在短短两三个月内,股价腰斩。
但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陈发树果断出手,一口气买进了近5000万股。在此后的两年中,陈发树持续加仓,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共持有1.44亿股,持仓市值近17亿元。
而陈发树可谓精准“抄底”,在其不断加仓后,隆基绿能迎来强势上行,从2020年二季度到2021年三季度,公司股价持续拉升,达到历史高点72.55元/股。
借此,陈树发也实现了“躺赢”。且在2020年二季度时,陈发树开始部分获利了结,该年二季度,陈发树卖出将近2686万股,三季度再度卖出3740万股,根据隆基股份当时的股价粗略计算,上述两笔卖出的市值超过30亿元,收回投资成本。
有意思的是,陈发树的卖点也在隆基绿能高点。2022年股价不断下滑时,在2022年二季度期间陈发树通过10转4并小幅加仓,持仓达到1.74亿股。后续的几个季度里,陈发树一直坚守隆基绿能。
与陈发树从二级市场“抄底”买入不同,张磊旗下的高瓴资本是通过定增进入隆基绿能的。
公告显示,2020年12月底,高瓴通过中国价值基金受让隆基绿能二股东李春安2.26亿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6%,每股转让价格为70元。在该次受让股份过程中,高瓴共耗资158.41亿元。
不过与陈发树精准抄底不同的是,高瓴彼时是在高位入局。而在高瓴入局后的一年里,隆基股份继续走强,高瓴也曾浮盈了不少。
虽然有大把浮盈,但是高瓴一股未减。但随着隆基绿能股价持续调整,高瓴持仓由盈转亏,今年一季度,高瓴毅然撤退,减持了7581万股。而按隆基绿能一季度最高价48.81元计算,高瓴套现可达37亿,再加上剩余持股市值105亿元,由此计算,高瓴至少亏损了16亿元。
陈发树、张磊两位资本大佬对隆基绿能分歧操作的背后,公司业绩和股价也在背道而驰。
业绩亮眼,股价暴跌的背后
深耕光伏行业多年,隆基绿能无疑已是光伏行业龙头,目前公司以硅片、电池及组件业务为核心业务,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组件制造商。
在组件出货量上,2020年以来,隆基组件销量已实现从2020年的全球总量领先到2021年在全球主要细分市场的全面领先,并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位列全球首位。
随着几年前我国提出“双碳”政策,光伏产业也由此得到了空前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30.1GW增至87.4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从204.3GW上升至392.61GW,3年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大增190.40%。
而在光伏行业持续高景气下,隆基绿能经营业绩也快速增长。2019年-2022年,隆基绿能营收从328.97亿元增长到1289.98亿元;净利润则从52.8亿元增长到148.12亿元。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6.52亿元,同比增长28.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78亿元,同比增长41.63%。
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超过公司2021年全年利润,并超过2022年全年利润的六成。第二季度55亿净利润创下单季历史最佳记录。
然而,公司股价却未随业绩同步增长,反而出现暴跌。
二级市场上,2020年-2021年间,隆基绿能股价累计上涨了488%。但2022年后,尤其是从2022年7月开始,隆基绿能股价急转直下,开启漫长的下跌之路,截至目前,其股价为26.55元/股,较此前盘中最高点已下跌超过63%,最新市值为2013亿元,两年多时间,市值缩水了2000多亿元。
明明业绩优异,股价走势却背离,资金为何不看好隆基绿能?这或许是市场对光伏板块内卷和行业增量不明的顾及。
产能过剩论引发的“连锁发应”
和隆基绿能一样,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公司业绩普遍上涨。
如晶澳科技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8.13亿元,同比增加182.85%;晶科能源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8.43亿元,同比增长324.58%;天合光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40亿元,同比也增长178.88%。
但2023年光伏行业的估值明显与业绩表现不匹配,自去年7月后,市场对光伏未来预期不断转弱,最具代表性的光伏产业指数也开始下跌,截至目前,区间跌幅达到40%,由此,目前光伏行业估值水平也来到了历史低位。
而市场的担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担忧行业产能过剩打“价格战”,二则是担心未来需求降速导致盈利下滑。
实际上,市场的担心不无道理,从变化上看,曾经“炙手可热”的光伏四大主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今年来价格明显降温。
根据知名光伏咨询机构InfoLink数据,截至2023年8月10日,多晶硅致密料的均价从2022年12月8日的288元/kg暴跌至71元/kg,同期,182mm尺寸单晶硅片均价从6.95元跌至2.95元;182mm尺寸P型单晶电池片均价更是直接跌破1元/w,从1.32元/w回调至0.75元/w,对应的182尺寸P型单玻组件从1.96元/w跌至1.26元/w;N型组件亦从彼时的2元/w时代,下跌至如今的1.3元/w左右。
有意思的是,担忧产能过剩的同时,光伏赛道的各路玩家也未停止扩产脚步,反而将行业“卷”出新高度。
首先是实施融资,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光伏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0%,二级市场上相关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金额更是超1300亿元。甚至,隆基绿能还远赴瑞士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拟融资不超过199.96亿元。
其次,是进行大手笔扩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各家上市光伏企业共披露超23个有关硅片及组件的扩产项目,扩产规模接近400GW。
6月,光伏两大巨头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又同时宣布扩产。其中,隆基绿能拟投资125亿元,规划生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通威股份投资105亿元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暨20GW光伏组件。
在此之下,光伏行业协会也已将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95-120GW上调至120-140GW。同时,还将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280-330GW上调至305-350GW。
从下游装机量上看,今年的确保持着增长,7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18.74GW,同比增长173.58%,环比增长8.89%。1-7月累计光伏装机97.2GW,同比增长157.51%。
只不过,在如此大手笔扩产之下,想要继续追“光”,产能与需求是否匹配仍是各光伏玩家待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