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杀人很多,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有很多人死在了她的手上,如戚夫人、赵王如意、韩信、彭越、梁王刘恢等;第二个印象是专权,刘邦死后,吕雉独揽了朝政大权,到了惠帝刘盈死后,更是有了临朝称制、废立皇帝的权力,一时风光无两。
那么无论在刘邦时代也好还是吕雉时代也好,作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张良为何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全身而退得以善终呢?为什么吕雉没有杀张良呢?
其实虽然吕后杀人很多,但她作为一位政治人物,在杀每一个人之前,都是算好了政治账的,在算好了政治账之后,觉得在政治上需要杀掉一个人,才会去杀那个人,她从来就没有随便地杀过人;虽然吕后很专权,但如果我们转换立场,把自己代入吕雉的时代,假设自己就是吕雉的话,那么吕雉在当时的行为就好理解了,而要说明这点,我们还要从她的老公刘邦说起了。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政治上有两大派系,一系是跟着他从沛县起兵的老功臣集团,代表人物有萧何、樊哙、周勃、卢绾等,另一系是在刘邦起兵过程中入股汉朝集团的异姓王势力,代表人物有韩信、彭越和英布。
刘邦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自然是希望刘家子孙能把江山世代坐下去,所以谁的势力最大,谁就越可能威胁到老刘家的皇位,谁就越可能成为刘邦打击的对象。
刘邦首先打击的是异姓王势力,因为这三个异姓王即有强大的势力,也有雄厚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很会打仗。刘邦第一个要对付的是韩信,他把韩信从楚王贬到了淮阴侯,撤了兵权,夺了封地,然后将韩信软禁在了长安。
按照《史记》的记载,韩信在被软禁长安期间,曾与钜鹿郡守陈豨相约一同起兵,陈豨在代地起兵,他就会同时在长安响应,到时候里应外合。
不久之后,陈豨在代地起兵,刘邦带兵前去镇压,韩信就在长安做反叛的准备,可在准备过程中出了纰漏,韩信的一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便将这位家臣囚禁了起来,家臣的弟弟为了救人,便向吕雉告了秘,于是吕雉就立马抓捕了韩信,并将韩信处死了。
《史记》中的这段记述我认为疑点太多,以韩信的智商,他要真的反叛的话,肯定不会搞出这样的计划,要知道韩信被誉为兵仙,他一生中从未打过败仗,而与陈豨这个里应外合的计划就显得太过于业余。
陈豨并非名将,也没有多大的势力,他起兵的话是肯定干不过刘邦的,这点我们一般人都能看出,韩信怎可能看不出?如果韩信真的跟陈豨搞里应外合,到时候刘邦去平了陈豨,韩信在长安能做什么?在《史记》当中,韩信是计划跟家臣一起发动罪犯和奴隶造反,可问题在于,这些人就算发动了能起什么作用?即没有武装也没有训练,在正规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韩信怎可能靠这些人来控住长安?
所以实际情况应该是韩信没有反叛的举动,陈豨虽然有反叛,但与韩信无关,但杀韩信这样的大功臣总要有个理由,《史记》中的这段事,便是刘邦加给韩信的理由。而吕雉为什么能杀了韩信?可以肯定的是背后必然有刘邦的授权,在汉朝之初,在维护老刘家这方面,吕雉与刘邦是一致的,只有老刘家坐稳了江山,吕雉才能保住皇后的地位,吕家才能荣华富贵。后来刘邦平定了陈豨之后,回到长安,听闻吕雉诛杀了韩信,也只向吕雉问了下韩信的临终遗言,韩信临终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呢?韩信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话,在楚汉相争的时候自立为王,从这段临终遗言我们也能看出,韩信确实没有参与陈豨的叛乱,如果他参与了,临终之前就应该说,“我的计谋没有成功,实属天意!”之类的话,可他说的跟陈豨的叛乱毫无关联,从中我们对事情的真相也可见一斑。
杀掉了韩信,接下来就是彭越和英布了。
刘邦随便编造了个谋反的“罪名”,就削了彭越的爵位,将他贬为了庶民,流放到了蜀地。后来吕雉外出的时候遇到了彭越,彭越向吕雉诉苦,吕雉便把彭越带到了洛阳。到了洛阳后,吕雉就跟刘邦说,彭越这样的人非常有能力,如今只是流放,这等于是给汉朝留下了巨大的后患,不如直接杀了他,刘邦听从了吕雉的建议,又编织了彭越谋反的罪名,把彭越给杀了。接连两位异姓王被杀,英布知道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就索性起兵造反,反正迟早会被刘邦干掉,还不如奋起反抗一把,说不准有条活路,只是英布没打过刘邦,后来兵败身亡。
在剪除三位异姓王的过程中,吕雉就直接参与了其中的两次,吕雉在这里面把政治账算得很清楚,帮刘邦巩固皇位,符合她的利益。
接下来,吕雉要除掉的就是戚夫人了,不为其他,就因为戚夫人对她的威胁最大。戚夫人生得美丽动人,她是我国史上最早的舞蹈家、歌唱家,同时还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性围棋选手,是位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刘邦在遇到戚夫人的时候已年逾四十,典型的中年大叔,而戚夫人才二十出头的样子,老牛吃嫩草,自然欢喜无比。
而吕雉呢?这个时候也早已人老珠黄,自然也得不到刘邦的宠爱,尤其是彭城之战,吕雉被项羽俘虏,关押了两年多后才被释放,而这两年中,刘邦似乎早就忘了吕雉,与戚夫人打得如胶似漆。
每当戚夫人与刘邦恩爱无比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吕雉是什么心情,但后来的事情,就证明了她的心情,肯定是及其糟糕的。
戚夫人得宠的结果就是,刘邦一度想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而如果刘如意做了刘邦的继承人,那么吕雉就显然会地位不保,将来做太后的就是戚夫人而不是她吕雉了。
戚夫人威胁到了吕雉的核心利益,所以吕雉要除戚夫人而后快。为了稳固亲生儿子刘盈的地位,吕雉便找到张良,要张良为她想办法,张良便找来了商山四皓(汉初非常著名的四位大隐士)为刘盈站台,在刘邦面前表示说,刘邦将来的皇位,非刘盈不可。
刘邦在听了商山四皓的表态后是什么反应呢?一言不发,然后就跟戚夫人说,将来的皇位他只能传给刘盈了。
为什么刘邦在见到了商山四皓后,会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表面上看起来是商山四皓为刘盈站台,但实际上在其背却有更深的含义,要知道当时商山四皓根本就没人能找到他们,而能把这四个人请出山,就足以说明刘盈背后的势力能有多大!即便刘邦铁了心要把刘如意扶上皇位,但刘盈背后的势力也足以在刘邦死后把刘如意给拉下台,到时候刘如意不仅皇位不保,更是性命堪忧,所以还是安心做个王爷吧,这样反而是最安全的,戚夫人在听了刘邦的表态后,只能黯然流泪。
除掉了异姓王集团,刘邦接下来就要打击功臣集团了,卢绾被他逼到了蛮荒之地,周勃、陈平等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甚至在他临死之前,还曾下令处死与他出生入死多年的樊哙,不过幸好樊哙是吕雉的妹夫,执行这个命令的陈平忌惮吕雉的势力,也就没有执行刘邦的遗命。在消灭了异姓王集团、打击了功臣集团后,刘邦又分封了众多的同姓王,这些同姓王都是刘邦的亲戚:兄弟、子侄之类的人物,为了确立老刘家对天下的统治,刘邦还立了白马之盟,约定今后不是刘家人,不得封王。
打击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打击功臣集团,是刘邦在生前为巩固刘氏江山所做的努力。
刘邦死后,吕雉面临的局面就是,朝廷内部,功臣集团被打压,这为吕雉掌权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朝廷外部,大量的刘氏诸侯王却制约了她的权力。吕雉在掌权之后,第一个打击的就是恨之入骨的戚夫人,她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砍去双手双脚),并将其残忍杀害。在杀了戚夫人后,吕雉还毒死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虽然这个时候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已对她没有任何威胁,但她还是没有放过戚夫人母子。
此时的吕雉虽然执掌了汉朝中央的权力,但她也不敢过于造次,因为外地的刘氏诸侯王拥有相当的势力,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是有能力推翻汉朝中央的,后来的七国之乱就说明了这点。
所以吕雉掌权的时候,也曾削弱过刘氏诸侯王的势力,比如孝惠二年(前193年),楚元王刘交、齐悼惠王刘肥曾来京朝见,吕雉就曾在宴席上给他们准备过毒酒,不过由于惠帝刘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算与刘交、刘肥同饮,这才使吕雉打消了毒死他们的念头,毒死两位诸侯王是吕雉的本意,但她也不想因此把亲儿子也搭进去。
齐悼惠王刘肥后来就为这个事情十分担忧,怕吕雉会继续对自己不利,后来便在封地内割出了一个郡给吕雉,才没有为难刘肥。
惠帝刘盈死后,陈平、周勃等人摄于吕雉的威势,主动提出让吕雉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吕雉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史上太后专政第一人。吕雉在临朝称制后,就打破了刘邦异姓不得封王的规矩,分封了大量吕姓诸侯王:
侄子吕台被封为吕王,吕产被封为梁王,吕禄被封为赵王,侄孙吕通被封为燕王,追尊其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吕台去世后,又让他的儿子吕嘉继任了吕王。
虽然吕雉分封了大量的吕姓诸侯王,但也没能撼动刘氏诸侯王的势力,直到她死的时候,刘氏诸侯王和功臣集团也没有被她完全打压下去。
而她分封的吕氏诸侯王,也没什么能力,在吕雉死后,吕氏集团很快就被功臣集团消灭,当然这是后话了。
所以我们纵观吕雉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吕雉杀人,其实都是有目的的,还是刚开始的结论,作为一位政治人物,吕雉从来都是在算清了政治账之后,才会展开行动,杀人,杀什么人,怎么杀,其实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政治行为的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身的权力、地位、自家人的权势、荣华富贵。
在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再看看张良,其实张良即不属于刘邦的功臣集团,也不属于异姓王集团,更不属于刘氏同姓王集团,而且张良还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就这个身份来说,本身就是最安全的,这个身份也使他在汉朝初年的残酷政治斗争中能够置身事外。
也正因为张良的身份,他与吕雉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也更不会产生政治冲突,吕雉也就没有对张良动手。
当然,张良能置身事外,也是因为他够聪明,在刘邦建立汉朝后,他基本就处在了隐退的状态,主动放弃了权力,不仅与吕雉没有政治冲突,与任何人也不会产生政治冲突。
而且,从私人感情来说,吕雉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她也不会对有恩的人下手。比如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被项羽追得一路逃命,夏侯婴当时担任了刘邦的车夫,刘邦眼见楚军追得凶猛,便将吕雉的一对子女刘盈和鲁元公主踢下了车,夏侯婴见状,赶忙停下车,把两个孩子抱了来,刘邦当时十分生气,多次想杀了夏侯婴,但夏侯婴最后还是带着刘邦父子三人逃出了生天。
对此,吕雉就十分感激夏侯婴,虽然夏侯婴是刘邦功臣集团成员,但在吕雉时代,夏侯婴一直都非常得宠,官至太仆。
张良也是如此,在刘邦意图另立刘如意的事情中,张良为吕雉出谋划策,从而保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也保住了吕雉的地位,吕雉对此自然是心存感激的,没有为难张良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