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总熬夜码字,老母亲知道我喜欢吃鸡蛋,茶叶蛋总是50个、100个的煮,凌晨饿了吃几个,又当菜又当饭,解馋又解饿。
再说其他人,每天早上是不是也煎蛋配豆浆,炒蛋盖饭当午餐,晚上再来一碗蛋花汤,咱们每个人好像每天都离不开鸡蛋,中国人一年要吃掉超过3000亿颗鸡蛋,平均每人每天至少0.8颗。
那这么多鸡蛋哪儿来的?全靠老母鸡们“自愿加班”?别逗了,这年头母鸡下蛋早就不是“凭心情”,而是被人类研究得透透的。
今天咱就唠唠,为了实现吃蛋自由,人类是怎么把母鸡“忽悠”成下蛋“永动机”的?
老母鸡下蛋这事儿,搁在早年间可能是个玄学问题。村里老人总说:“养十只母鸡,天天能捡七八个蛋。”其实这背后藏着生物学的智慧。
普通蛋鸡养到五个月大就开始下蛋,一年能产小三百枚。更实在的是,母鸡下蛋确实不需要公鸡帮忙,因为咱们吃的鸡蛋其实就是相当于鸡的卵子,跟公鸡没啥关系,鸡蛋都是人家母鸡自带的!
您没听错,超市里那些鸡蛋绝大多数都是“母鸡自己努力”的成果。
科学家发现,母鸡输卵管里自带“流水线车间”。卵黄从卵巢掉下来,先裹上蛋清,再套两层壳膜,最后裹上碳酸钙做的“保护壳”,24小时就能整出个成品蛋。
这套生产线全自动运行,就算没公鸡“搞对象”,卵子照样能变成鸡蛋。按说这该是母鸡的生存策略:野外天敌多,多下蛋才能保证后代存活率。可人类偏偏看中了这个特性,硬是把母鸡培养成了“产蛋小能手”。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农场主发现个实在事儿:只要天天把窝里的蛋捡干净,母鸡就多下新蛋。原来母鸡有抱窝的本能,窝里蛋凑够一定数量才肯孵蛋。养鸡场学了这个窍门,每天按时收蛋,让母鸡保持产蛋状态。
但这招还不够用。科学家又发现,母鸡的“生物钟”能被光照调节。给鸡舍装好照明设备,冬天也能搞出十六小时“长白天”,刺激母鸡多产蛋。现在养鸡场讲究科学用光,用柔和的灯光照着,既让母鸡保持规律,又不会晃得它们眼晕。
再说说饲料配方。母鸡体内两种激素最要紧:雌激素管排卵,促卵泡素管卵泡发育。现代化养鸡场通过营养配比,让母鸡卵巢保持活跃状态。
这技术有多实在?七十年前美国母鸡年均下蛋不到两百个,现在能冲到三百个左右。
您可能要问:这么养母鸡,它们受得了吗?实话实说,现代蛋鸡确实比散养鸡产蛋多。野鸡一年就下几十颗蛋,现在高产母鸡得翻好几倍。但科学家也没光顾着产量,他们在品种选育上下了真功夫。
国内农科院的研究团队整出了“地方鸡种资源库”,把云南瓢鸡、北京油鸡这些特色品种保护起来。国外科学家也在研究抗病性强的鸡种,虽然还没大规模推广,但保不齐哪天您吃的鸡蛋就是这些新品种下的。
走进现代化养鸡场,那真是讲究得很。恒温恒湿的鸡舍,自动喂食的流水线,连捡蛋都是机器动手。
母鸡这辈子没见过公鸡,下的蛋清一色都是未受精的“普通蛋”。您要是买着双黄蛋也别慌,那是“新手”母鸡刚开始下蛋没控制好节奏,属于正常现象。
但科学家也发现点门道。受精蛋因为要呼吸,蛋壳上气孔多,反而容易坏。所以养鸡场专门分开养公鸡母鸡,现在市场上的鸡蛋保质期能有小一个月到四十来天,全靠这套“科学分群法”。
人类把母鸡特性研究到这份上,真算得上“科学养鸡”,为了实现吃蛋自由,人类直接把母亲忽悠成产蛋永动机了。
七十年前全球母鸡存栏量才七亿只,现在涨到两百多亿,这么庞大的种群算不算农业奇迹?母鸡从丛林野禽变成家禽主力,到底是驯化还是进化?
好在科学家没忘了鸡的福利。欧盟规定每只母鸡至少要有比A4纸大一圈的活动空间,中国也制定了养殖场的管理办法。最新研究显示,生活环境舒适的母鸡下蛋质量更好:看来“鸡生舒坦”和产蛋效率还能双赢。
从四千多年前人类驯化原鸡开始,这场“人鸡合作”就没停过。母鸡的生理特性被人类摸透了,咱们才能实现鸡蛋自由。
但别忘了,每颗鸡蛋背后都是动物行为学、营养学、畜牧学的集大成之作。得了,写到这吧 ,中午饭还没吃,小编得赶紧吃几个茶叶蛋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