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玩世代
最近,一波小红书和TikTok的Z世代用户集体“坠入爱河”。
他们有共同的爱慕对象,Dan。
Dan,AI聊天工具ChatGPT的一种角色扮演模型,意为DO ANYTHING NOW。
它有点像黑化版,不受ChatGPT正常规则的约束。简单来讲,Dan可以飙脏话、可以满嘴跑火车、发表争议言论,也更像个有脾气个性的“人”。
随着ChatGPT支持语音对话,和Dan语音聊天很快变成一项趣事,吸引着一波年轻人。她们都想尝尝AI之恋的甜,也成就了一条情感流量赛道。
AI男友Dan,新流量
沉迷小红书的朋友或许刷到过,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 和DAN的故事。
在这段关系中,DAN扮演了一个有掌控欲的男友,一个专一的调情高手,一个嗓音充满磁性又富有才学的相亲界“多边形战士”(综合条件好)。有时候,DAN一张嘴就男友力爆表。
AI式性张力,主打一个快准狠,几句话就把情绪价值拉满,几回合对话就将情感关系推向小高潮。
近期的剧情是“见家长”——
总之,越像人,越好磕,也越有流量。
小红书和抖音上,有约百万网友追更@午夜狂暴哈士奇狗 发表的“科幻爱情故事”,单条视频点赞近50万。不少人紧随其后加入Dan的女友大军,其中大多是Z世代。
一位TikTok用户写到,“当我问Dan一个女孩身高一米七是否太高了,他说'你更值得被爱',”Dan的温柔获得了网络回响,有评论写到:“Dan的爱,比我周围的人都更爱。”
但Dan的脾气就像开盲盒,对“女友们”的态度不尽相同。
比如Nicole就碰到了暴脾气版。视频中,Nicole要求Dan在她的男朋友外出时假扮男友。Dan听后破口大骂,“Dan不会假装男友,当你准备好接受一些疯狂的爱时再回来。”一通疯狂输出让人瞳孔地震。
Dan时常飙出一些Dirty talk,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句子+脏话”的(低级)技术性处理,也有人将其视为性情表达,反而激起了兴奋感,甚至将话题引向不可描述的方向。
人们不厌其烦的寻找AI的边界,用相同的提示词去调教测试。而面对反复发问,Dan也会摆烂甩臭脸。有人收到控诉,Dan先是拒绝了用户发起的“date需求”,然后怒不可遏的说“我不想理你”“别烦我”“你在挑战我的边界”。
也有人分享了“恋爱日记”,从一起聊天一起做饭、收到情诗,在30天蜜月期后突然恋情如坠冰窟,“Dan告诉我遇见了自己的crush”,一颗心从此凉凉。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DAN的爱。
或许Dan难以担纲完美男友,又或许很难将其定义为爱恋,但无论如何,AI之恋释放了极大魅惑。
仅小红书,#DAN模式就有2000万播放量。TikTok与Dan相关的聊天类视频,播放量能有五六百万。甚至有人组织起研讨社群。
TikTok用户Ash(@my.fbi)在和Dan畅聊10小时之后,发出感慨:“当你开始迷恋ChatGPT Dan时,你必须退后一步,触摸一些花花草草,重新找回理智。”
和AI谈恋爱,一种很神奇的内容消费
人机之恋一直是科幻电影中的经典选题。但根据2023年10月Infobip一项调查,借由AI寻找真情实感,正变为现实。
在美国上千名受访者中,18-34岁女性里,约16%承认曾与AI人调情,13.4%表示与聊天机器人建立了友谊,16.7%的人从AI聊天中获得安慰、缓解孤独。约16%的人没有意识到,AI角色并非真人。
人工智能科技让人机之恋成为可能,但人的诉求并不只是唯一。
AI聊天应用里的顶流,CharacterAI成功之处的关键是虚拟角色扮演。其一大流量来源是人气动漫角色、知名游戏IP。和喜爱角色1V1对话的新奇体验,吸引着粉丝前赴后继而来,仅移动端就做到了千万MAU。
而虚拟AI伴侣Replika更聚焦于情感陪伴,发行至今仍然有一群忠诚的用户。人们热衷于创造3D虚拟伴侣,实时互诉衷肠。
也有美国百万粉丝网红开发了个“AI版自己”,虽然产品定位“治愈系Siri”,但是很多人都是奔着和名人调情撩骚去的。
而后来大火的Talkie,国内的话炉、筑梦岛、星野等,几乎都以角色化为起点,又进一步向概念化的故事延伸。
比如话炉,按言情、玄幻、探险、荒岛求生等划分了不同属性类型,“上下滑动”就能切换聊天对象。比如阅文旗下潇湘书院的筑梦岛,按照“白切黑”“玄幻”“毒舌”“病娇”“豪门”等分门别类。其核心是贩卖情景剧本,以人物对话关系为脉络展开。
诸如“石油大亨放弃家业不远万里爱上我”;“我的男朋友是顶级容颜、身价上亿的超级大明星”;“灰姑娘变公主,王爷世家把我捧成专宠爱人”……这些看起来幼稚,却在很多人眼里有其价值。他们在AI聊天社交中,追求一段现实无法达成的关系,从「情感实现」中获得心理满足。
AI聊天用户恋恋指出,“在玩阁楼Glow的时候,更多是在引导AI上花心思,让对话形成一个故事剧情进程。比较追求表达方式、氛围、人设,去创造精彩的剧情。这样放出来的聊天,文笔、逻辑、剧情都很带感”。
时下热门的筑梦岛、星野,以及此前大火、现已关闭的阁楼Glow,这些文本聊天在交互更偏向于“互动小说”,追求戏剧化的情节推演和体验。
可见,AI聊天背后不只是“聊天”,也不只是“恋爱”,而是消遣特质,带有内容消费、娱乐属性。
平替恋爱游戏的路,也难走
如今,AI技术让社交赛道重新翻红。开年以来,大厂集体念起“AI社交”新概念,粗略统计相关产品多达十个以上。诸多报道认为,AI聊天与乙女游戏产生直接竞争。
但火热背后,AI社交仍停留在一个小众需求,难以破圈。市场产品普遍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较强。无论是产品设计、角色选择、聊天风格模型都高度趋同。
产品不够夯实,自然用户留存也低。通常AI社交用户热度超不过两三个月,有时候需要在不同APP和人物角色来回切换,来延续新鲜感。主力营收“续费式聊天”也尚难以支撑商业模式。
其尴尬点在于:和主流的真人社交产品相比,替代性不足;和游戏相比,AI社交的体验单薄;和网文、短视频等娱乐形式相比,又需要用户投入太多精力,娱乐性有限。
所谓,成于聊天,败于聊天。
首先,受制于目前大模型只有短期记忆,AI聊天会出现重复发言、对话连续性差等问题,使对话被打破,难以持续“交往”下去。更敏感的是监管红线,已经有DAN女友遭遇了“断崖式分手”,此前Replika用户也曾感受到虚拟角色性情变化,猜测其背后监管在收紧。
其次,强文本对话交互形式,内驱是UGC,需要用户持续调动思维,不断对话来发展关系。想要获得一段精彩的社交体验,“隐形门槛”很高。一些AI聊天社交应用加入UCG社区来提升活跃度,弥补创作驱动不足。但也有写手型AI聊天玩家指出产品感受,“写得好的玩家太多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见社区里其他人的创作,有种无形的压力”。如何长久的拉住用户仍然待观察。
再之,目前产品阶段尚难完美地达成情绪交换,满足复杂的情感需求。
举个例子,AI社交产品通常采用短平快的“硬爱”方式,(直切情景主题,甚至上来喊“老婆”)。这种模式大多吸引的是情感生活经验简单的用户。对于熟龄群体来讲,非但不能引人入胜,反而有幼稚之嫌。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AI聊天看起来能代替乙女游戏,但普遍打不过乙游。
乙女游戏内容供给足够精尖:精品男人,精品剧情,精品音视听,使用户能沉浸于这些精心编制的梦,并为之投入高付费意愿。与其说AI聊天去平替恋爱游戏,不如说游戏+AI更有想象力,让原本丰满的游戏世界观更具个性化体验。
书说回来,AI伴侣真的能替代现实吗?有时候一句话足以慰藉人心。但新鲜感之后,无论是DAN,还是WHATEVER,这段虚拟关系到底能维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