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发射“旅行者”1号以来,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目前,这艘探测器在太空中的飞行距离突破了240亿千米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0万圈)。
令人惊叹是,在如此长时间、长距离的飞行中,“旅行者”1号居然没有与小行星或其他天体“撞车”,表现完美,堪称“太空老司机”。
是NASA给“旅行者”1号上了“太空保险”,还是 “旅行者”1号会智能驾驶?背后的真相,其实是一场人类智慧与宇宙法则的博弈!
01
太空的空旷程度远超想象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行星到处乱飞、陨石漫天砸下的场景。但实际上,真实的太空,空旷到令人窒息。
太阳系中天体较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小行星带,其中分布着超过50万颗小行星。
小行星带示意图|Wikimedia Commons
但小行星带是一个宽度约为2.2亿千米的环形区域,而小行星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00万千米 (相当于地月平均距离的2.6倍)。如果把小行星带的面积缩减到一个足球场,那么,其中的小行星可能只有芝麻大小。
因此,在内太阳系,“旅行者”1号与小行星碰撞的概率,可能不到万亿分之一!而在太阳系在更外围的 柯伊伯带(海王星轨道外的天体聚集区),天体密度相对于小行星带来说更低。
并且,考虑到并非所有太阳系天体的轨道都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实际的碰撞概率会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要使“旅行者”1号碰上其他天体,恐怕才是真正的难事!
02
精心设计的飞行路线
“旅行者”1号的 “零碰撞奇迹”也不是纯粹靠运气。在发射前,NASA的科学家早已为“旅行者”1号规划好了飞行路线。
通过精确计算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科学家为“旅行者”1号规划了一条快速且安全的“行星间隙通道”。“旅行者”1号的路线与木星的最近距离只有约 28万千米,但科学家凭借精准的发射窗口计算,使“旅行者”1号成功避开了木卫一等活跃卫星的火山喷发流。
“旅行者”1号(粉色)飞行轨迹图(蓝色为地球轨道,青色为木星轨道,绿色为土星轨道)。|Wikimedia Commons
1979年,“旅行者”1号利用 “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加速——通过木星的引力,“旅行者”1号的速度从13千米/秒提升至23千米/秒,同时还稍微改变了轨道倾角,以避开土星环的碎片区。
1980年,在飞掠土星时,“旅行者”1号距离土星大气层仅约12万千米,并且 再次利用“引力弹弓效应”加速,向更深远的太空飞去。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节省了探测器的燃料,还使探测器获得了更快的速度,堪称宇宙级的“白嫖”艺术!
03
征程仍在继续
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成为 第一个穿越太阳风层顶并进入星际空间的探测器,也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目前,它正处于离地球240多亿千米的位置,信号传回地球的时间超过20小时。
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2023年年底,“旅行者”1号的内存单元 出现故障,仅能重复发送“1”和“0”代码,没有携带任何有效的数据。经过NASA工程师的努力,2024年4月,故障被修复,他们重新取得了和“旅行者”1号的正常联系 (“旅行者”1号还在战斗!)。
“旅行者”1号携带了一张 镀金唱片,记录着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文明” (如果存在的话)表达人类的问候。
“旅行者”1号携带的镀金唱片。|Wikimedia Commons
“旅行者”1号还能运行多久,NASA也不完全确定。未来,当电池耗尽,“旅行者”1号将无法向地球传回数据,只能孤寂地飞往银河系中心。但作为地球的“信使”,“旅行者”1号代表了人类最浪漫的倔强——即便注定沉默于虚空,也要向星辰呐喊:我们曾存在,我们曾远航。
本文原载于奇点同学(ID:qdkx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