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成帝拓跋濬与冯贵人感情颇深,然而他却无法抵挡一位妖媚女子的诱惑。最终这位李氏女子被带进后宫,封李夫人,又因生下一子加封为贵人。
公元456年,皇儿拓跋弘因聪慧伶俐,而且是长子,毫无争议地被封为太子。满朝文武都来祝贺。唯有李贵人惊慌失措,原因是她意识到了什么,她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而恐惧。她已经听说,当年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下“子贵母死”之制,道武帝效仿汉武帝也给大魏朝立下这个规矩,而且说干就干,把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赐死。
然而她知道得太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文成帝的乳母常氏保太后郑重地提出,按照大魏朝的例制,哪位皇儿立为太子,他的亲生母亲就要被赐死。拓跋濬对此无法表态,他知道道武帝定下的这一条规矩是非常严肃、不可违背的,几任皇帝面对这个问题都是无奈之下按祖训办的。
他想想李氏贵人自从跟了自己,那真是如胶似漆、情深似海呀,他当然不忍心让她死。文武大臣们平日里已对李贵人颇有微词,觉得此女若是得势,必将祸乱朝廷,所以保太后提到此事,趁皇上还没有表态,大殿内已跪倒一片,齐声说祖训不可破。就这样,可怜李贵人如花似玉,享尽荣华,却因所生皇子被立为太子而被赐死。香消玉殒时,还不满二十岁。李贵人从她第一次在皇上眼前出现,到她被赐死,时间不算长,可是她出尽了风头。她成了后宫里最大最多的话题,就像当今娱乐圈的明星一般,皮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李贵人耀眼闪光的这段日子里,后宫里的其他女人无例外地生活在嫉妒和愤愤不满之中,李贵人之死,她们无疑暗自庆幸。
可是冯贵人不是这样,她的心中虽然波渊壮阔,但是她的表面郑冷静沉着。冯贵人要求自己,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三点。其一,李贵人得宠,她绝不因此而表现出嫉妒和对皇上的不满,反而像姐姐一般对李贵人给予关照,经常地嘘寒问暖,过问她的起居,时不时地给她送一些补品和日用品。
其二,李贵人为皇上生下皇子弘儿,她为皇上和李贵人高兴,并且对弘儿十分疼爱,常常去看望,尽显其母爱的一面,而且在皇上面前夸李贵人是功臣,夸弘儿如何如何乖巧等。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李贵人因祖训被赐死,她一度非常伤感。她曾经向皇上说,李贵人的命运太悲惨,求皇上出于李贵人对皇上的一片痴情,三思而行。冯贵人如此,保太后觉得她太傻、太善良,不懂得为自已打算。这位常氏保太后,曾经与冯贵人、拓跋濬一起患难与共,可谓知根知底,而且冯贵人一直对保太后孝敬如母,所以她的心自然是站在了冯贵人这边。皇上对冯贵人更是十分敬重,无可挑剔。同样是皇上身边的女人,还有谁能这样宽容、善良,有菩萨心肠。
冯贵人是自己长相厮守的少年知己,又是自己心里最看重的女人,这么长时间的冷落,拓跋浓想起来是既惭愧又理亏,可是冯贵人不但没有嫉恨自己和李贵人,而且事事处处体凉自己,并且为李贵人说话求情,这样的胸怀、这样的贤淑,整个后宫无人能比,李贵人虽然生得国色天香,但是她在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如冯贵人。
保太后提出应当立冯贵人为后,正合拓跋濬的心意。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北魏王朝还有个惯例,立后必须要经过一道手铸金人的程序。所谓手铸金人,就是太后与皇帝共同商定的皇后候选人,要亲手铸造一个金人。若是铸造成功,方可立后;若是不成功,按照祖先的说法,那是不样的预兆,这个女人是万万不可立为皇后的。是日,保太后颁下懿旨,选定良辰吉日举行于铸金人大典。大典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所有嫔妃都沐浴焚香,按时来到了宗庙,文臣武官们也都参加了仪式。宗庙前的广场布置得异常隆重。年轻的皇上拓跋濬端坐正中,保太后常氏坐在皇上的旁边,还有许多老臣分坐两边。
广场中央置放了铸金用的模具、金砖等器具,烧化金水专用的烘炉已经点燃,冒着炽热的火苗。吉时已到,保太后一声令下,仪式开始。冯贵人在一片嘈杂的气氛中来到广场中央,她先向皇上和保太后行了跪拜礼:然后走到几案前,定了定神,就如同在自己宫里一样,按照成竹在胸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没有丝毫的慌乱。
现场的议论声和欢呼声,她全然没有听到耳朵里,更没有对她造成影响。保太后被她的神态迷住了,她由心底里佩服冯贵人,这样大的场合,居然如此淡然。拓跋濬的心也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他觉得冯贵人能做到这样,真正是了不起,以前对冯贵人的了解还是不够,今天她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所有的程序都进行完了,冷却之后,小太监们轻轻地剥掉模具,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金光闪闪、十分精致的小金人。皇上未等到呈上来,就已站起来,高声道:“好!好!好漂亮的金人啊!”现场立刻欢声雷动。在一片欢庆声中,文成帝拓跋濬亲自把册封皇后的诏书和玉玺交到了冯氏的手里。
冯皇后当下被请到文成帝旁边就座,所有的嫔妃和文武大臣都跪倒在地,给皇上和冯皇后道喜,高呼皇上万岁、皇后千岁。手铸金人,水到渠成,冯贵人为此是做足了功课的。别看冯贵人平时很低调,对于朝廷上的事基本不闻不问。对于皇上来讲,冯贵人就是一个与世无争、没见过世面、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的女人。
然而她的身后却有一个足以担起谋略家称号,文化修养不薄,对大魏宫廷之事研究很深,颇有城府、不露声色的冯氏太皇太妃——冯贵人的亲姑母。当年太皇太妃冯氏作为北燕国向北魏求和的筹码,嫁给太武帝拓跋焘时,并没有想到,冯氏家族的女流,能够有今天的辉煌。
她把自己的亲侄女,从洗衣局里搭教出来,留在自己身边百般训导、千般培养,只盼望有朝一日,在侄女的身上,能够出现奇迹。关于给皇上生皇子之事,还有手铸金人之事等,太皇太妃都事先给冯贵人仔细交代过,而且连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指导和安排。
结语
就在李贵人被赐死的那些日子里,太皇太妃在私下还请了宫廷里最好的铸造师,为冯贵人讲解手铸金人的程序方法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环节。冯贵人天生聪慧,而且她已经在自己的宫里亲自练习了许多次,其程序和细节早已烂熟于胸。这场举国欢腾的场面,那个皇上非常宠爱的李贵人,却与之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