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不是不追星,
这里追“两弹一星”。
👇👇👇
(展馆效果图)
一个携带超燃能量的展馆,
一个连接伟大精神的空间,
在这里与“两弹一星”科学家们隔空对话,
开启一场“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
的沉浸式体验。
一座精神文化的新地标
将跃然入“海”。
8月26日下午,“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专家研讨会在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规划展览馆召开。各位专家就“两弹一星”在海淀展览大纲提出了宝贵建议,并对展览展陈设计、展品征集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之子朱明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22位专家,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的加入,不仅让展览有了独特的视角,更有了近身的温度。
海淀与“两弹一星”渊源深厚,中国原子弹、氢弹在这里起步,中国导弹事业在这里发源,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诞生,23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22位生活工作在海淀。
如果说三山五园代表了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香山革命纪念馆代表了红色文化、革命文化,那么“两弹一星”在海淀展馆就代表了当代文化、科技文化,是海淀历史非常厚重的一页。这个展馆不单是纪念这段历史,更是对海淀历史文化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从百万字材料中披沙拣金,30余次修改展览大纲精益求精,这次海淀要用匠心打造一个追“星”园地,并诚挚地向观众们发出邀请,在海淀开始追“星”之旅吧!
现在,这场追“星”之旅的目的地
定位于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
它是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红方红一号”的诞生地,
本身就是“两弹一星”历史遗存的重要地标。
1000多平方米的展馆空间不大
但精神穿透力极强。
这里不仅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更将目光锁定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
让观众看到他们的满腔热爱和义无反顾。
在这里你能看到,
原来海淀如此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原来海淀有如此多的建筑
都与“两弹一星”有着不解之缘。
在这里,
小编就不过多剧透了,
更多亮点,
开馆后请你去现场解锁。
追“星”语录
1
希望这个展馆像一颗“精神原子弹”,进馆是惊讶,出馆是震撼。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之子 朱明远
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希望这个展馆既是青少年传承、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是激励青年一代去奋斗拼搏的地方,在这里学习爱国奉献、自立自强、勇于拼搏、勇于奋斗的精神。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之子 于辛
3
希望这个展馆能吸引人,让有志于做科学研究的孩子吸收营养,获得鼓励,在这里看到精神的闪光。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 邓志平
4
我期待展馆尽快办成、越办越好。让“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海淀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海淀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柱,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爱国主义的成才成长的课堂,让“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原总装备部政治部一级作家 彭继超
5
从海淀的角度来做这个展览,告诉我们“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背后,科学家们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有多少石破天惊的突破,有多少长歌当哭的悲壮,把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张飙
6
希望在一个小小的花园里面种下一颗让孩子们眼睛里有光的种子,孩子们从小跟谁链接就会像谁,希望青少年们在海淀链接“两弹一星”精神,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的命运。
——北京市海淀区元源新文化促进中心主任 张红雨
海淀不是不追星,追的是“两弹一星”。我们相信,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需要注入新的理解、新的诠释,需要挖掘新的故事,新的内涵。面向青少年,海淀铸就“两弹一星”精神殿堂,给出奔赴科技新未来的答案。
海淀投资基金再扩容!打造最具投资价值之城!
一针一线绣出家门口的获得感
打造AI全景赋能第一城!这场大会,信息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