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一个叫“马革裹尸”的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东汉初期的名将马援,他曾为东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之后,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于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建武24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起兵反抗汉朝统治。当时的汉光武帝派兵前去征伐,结果全部失利。眼看朝下无人应战,年事已高的马援又站了出来,直接对光武帝说道“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光武帝遂同意了马援的请求。
结果马援上阵后,同样遇到了阻碍,最终病死在了壶头山这个地方,未能看到最终的胜利。而他当年曾说过一句“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最后的最后,马援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或许是受马援马革裹尸的启发,来自蒙古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铁骑军竟发现了一个行军打仗时,救助伤员十分有效的方法。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蒙古铁骑军在那个时代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仅将整个中原改“宋”为“元”,东部更是打到了欧洲的大马士革,基本上横扫了中亚、西亚和东欧各国,军事实力可见一斑。
而蒙古铁骑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率兵打仗领了多少人马就一直是这么多人马,主帅就算是战死,也不会向大本营索要兵力支援。这种破釜沉舟的打仗方式,不仅很能激起士兵们的作战士气,还需要强大的医疗后勤,只有伤员得到充足的救治,才会让队伍人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那么,蒙古铁骑军又是用什么办法将伤员一个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呢?正如之前提到的马革裹尸,蒙古铁骑军用的是与之类似的牛肚裹体。
何谓牛肚裹体?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成吉思汗当年在东征西伐时,手下有一位叫卜只儿的神箭手。他不仅擅于箭术,也是一位擅于造弓的巧匠。卜只儿造的弓,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也赞不绝口,卜只儿也因此成为成吉思汗麾下最喜爱的名将。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军在面对草原上另一支铁骑势力时,就栽了跟头。卜只儿正是此次战役的主帅。等到成吉思汗赶到战场时,发现卜只儿已经身中数箭,血流不止,倒在了血泊之中,奄奄一息。
见到爱将如此,成吉思汗心疼的留下了眼泪。他马上搬出了蒙古铁骑军传承多年的医疗技术牛肚裹体,令人找来一头老牛,剖开老牛的肚子,将卜只儿给放了进去。
神迹出现了,刚才还在大出血的卜只儿没一会就止住了血,也是因为止血到位,危在旦夕的卜只儿最终奇迹复活。
为何牛肚裹体止血效果会这么好呢?原来在人尚未死透,还有体温的情况下,牛血的血小板要比人的活跃,血凝速度要远大于人类的。覆盖在卜只儿伤口上的牛血,代替卜只儿自己的血液凝结起来,变相为卜只儿止了血,防止了后续大出血情况的发生,以此,才保住了卜只儿的性命。
而这一招,正是蒙古铁骑军多年征战下的战场医疗发明。也正是因为这一招,在冷兵器战争为主的古代,牛肚救活了一批又一批的蒙古铁骑军伤员,保证了极低的伤亡率,才有铁骑军们破釜沉舟,不借调援军的底气。
不得不说,蒙古帝国的崛起绝非一朝一夕,也是历史的必然,这样全面发展的铁骑军,放眼整个s世界古代史,也很难找出第二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