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俗称拍照,摄像。作为一项新出现的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中,摄影微不足道,不过是个年轻的后来者,但它的发展却极有潜力。在数字照相机普及的今天,它变得再简单不过。
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一连串的发展史却告诉我们:摄影发展并不容易,它历经波折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我们要了解它的发展史,就必须知道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也是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进程。
一、小孔成像——墨子
摄影术诞生于法国。在人们的一致观念里,它是外来品,是近代西方兴起后才开始传入中国的。但追根寻源,早在中国的春秋战果时期,摄影术便悄悄萌芽。从小孔成像原理的发现开始算起,中国才是摄影术产生的起点。
1.过程
公元前400多年前,中国一个名叫墨翟的人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他发现在一个有小孔的黑暗环境中,光线投射到黑暗表面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影像,这个就是小孔成像。
在《墨经》中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答,“光之人,煦若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是笔直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直立的人通过针孔交叉成像,上部的光线会通过小孔成像于下部,而下部的光线则反之成像于上部,这时人印出来的投影就是倒立的。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结论,在有针孔的地方,从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就会形成倒影。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由于光线直线传播的缘故。
2.结果
《墨经》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成为有史以来最早研究小孔成像的书籍,后来摄影术的发明大多借鉴于此,直至今日小孔成像这一原理也仍然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
它的发现,为后来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当时未有将影像保存下来的方法,摄影术的真正应用又被推后了一个时期。
二、日光蚀刻法——第一张照片的诞生
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在1826年拍摄出了人类史上第一张照片,被后人称为“摄影界的第一人”。当时拍摄手法简单,环境粗糙,拍出来的第一张照片虽然模糊不清,但仍然不可否认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
1.过程
1826年的夏天,尼埃普斯制成了感光金属板,他在铅锡合金板上涂上白蜡和沥青的混合物,成功提高了金属板的感光度。然后再将金属板放进照相机内曝光8个小时,用薰衣草油把没有曝光硬化的白色沥青混合物洗掉,得到了窗外景物的正像。
这张照片被认定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由于拍摄了窗外的景色,有鸽子笼、仓库屋顶,还有另一座房子的一角,它被命名为《窗外》。照片两侧有明显的阳光照射后留下的痕迹,这是由于长时间曝光的结果。虽然景象模糊,但作为第一张照片很有收藏价值,目前被保存在法国博物馆内。
2.解释
这儿我们提到了薰衣草油,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用薰衣草油冲洗感光金属板呢?对这一问题,专家是这样解释的:薰衣草油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有机溶剂。
一方面,因为化学性质稳定的缘故,它不会与白色沥青发生反应。另一方面,白色沥青混合物也属于有机物的一种,用薰衣草油去冲洗,去杂质效果更好。所以与其他材料相比,薰衣草油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3.结果
尼埃普斯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并把他的拍摄方法命名为“日光蚀刻法”。但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发明者是法国的达盖尔,究其根底来说,把光环套在达盖尔一个人头上对尼埃普斯来说有失公允。
毕竟史上第一张“照片”是出自尼埃普斯之手。只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公开他的方法,错过了享受第一发明人头衔的机会。
三、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法
1.背景
尼埃普斯与达盖尔是摄影术合伙人,他们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相识,1829年12月14日,他们签署协议,商议共同完成对摄影术的改进,在日光蚀刻法的基础上合作研究摄影术,希望把犹太沥青的深褐色影像转化为白色,然后得到正像,但是多次实验后结果都无功而返。
2.过程
达盖尔在研究的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水银蒸汽使碘化银显出影像的方法。它拍出的影像非常清晰,曝光时间虽然长达40—50分钟,但是与尼埃普斯的曝光10多个小时相比已经大大缩短了,他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告诉尼埃普斯,但尼埃普斯对此持怀疑态度。还没等到研究成功,尼埃普斯就因脑溢血去世。
尼埃普斯去世后,达盖尔一个人继续做实验研究,他根据自己的发现,专门设计了显影器,以便随时观看显影的效果。
把已曝光的铜板放在含有水银的显影器上熏蒸,用酒精灯把水银加热至沸点,使受光部分成为汞合金,未受光部分成为碘化银,这样含有汞合金的部分使影像明亮,而未受光部分则可以用硫代硫酸钠溶解掉,这样下来影像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3.结果
达盖尔的反复实验终于有了结果,1837年,他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拍摄出来的是衬以银色背景的灰白图像,可以在大约30分钟的曝光时间内,对大部分明亮光线下的景物进行曝光。
他的摄影方法和尼埃普斯的方法完全不同,在征得尼埃普斯家人的同意后,他将这套银版摄影法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详细阐述了“达盖尔摄影法”的操作方法,并把全部技术公布于众。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四、卡罗式摄影法
银版摄影法得到的是一个金属负像,虽然图像清晰可以永久保存,但由于曝光时间太长,拍摄的物体很有局限性。英国科学家卡尔波特对达盖尔的不足之处做了改进,他进行着他自己的记录影像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1.过程
卡尔波特使用的感光方法,与达盖尔摄影法完全不同。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对摄影术进行改进。
1834年,他用氯化银涂于纸上晾干盖以遮蔽物,放在阳光中曝晒。未被物品遮盖的银盐都变为黑色。看见这个结果,他想出了合适的改进方法。他用强度较高的纸作感光剂的载体,将它浸于浓盐水中。
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反应后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氯化银,再用浓硝酸银冲洗氯化银杂质,这张纸就变得可感光。最后将这张纸放入相机中拍摄曝光,用氯化钠溶液定影,便得到了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这样一来,影像更加清晰,曝光时间也随之缩短。
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将感光作用不是很强的氯化银改为碘化银,后用显影液进行中和,这样会使相片感光度提高,尽可能的缩短曝光时间,经过事后处理,影像会变得更加牢固。
2.结果
1841年,他把改进后的方法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并申请专利。塔尔博特也是摄影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卡罗式摄影法,是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同一张负片制造出多张照片的拍摄方法。他也是成功拍摄显微镜下物体的第一人,为摄影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其他摄影发展的简述
摄影史的发展,是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他人多种多样的摄影方法也对摄影史大有裨益。
1842年,约翰.赫歇尔发明了蓝晒法,是后来许多铁盐印相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1855年,法国陶配诺提出了干版火棉胶法,避免了湿版摄影火棉胶干燥后底片失去光敏性的问题。
1861年,麦克斯韦拍摄出了彩色照片,是黑白时代到彩色时代的转变。
1981年,世界上第一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被日本索尼公司发明,影像数字化时代开启。
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影像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由于它传输快捷、处理方便的优势,已经在新闻、军事和科研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摄影史发展到了一个转型的新阶段。
摄影术的诞生和完善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人们对影像存留的需求也更进一步促进了摄影术的发展。同时,市场繁荣,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摄影的表达方式,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六、总结
总的来说,摄影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产物。它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科技发展使它不断完善,它也对科技生活产生着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摄影会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我们期待它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十五言:《镜头下的艺术——摄影术的发明》
吴钢:《摄影名利场 尼埃普斯与达盖尔的那些纠结事》
阎泽川:《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