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帝王算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呢?恐怕很多人都会说到开疆拓土、创造辉煌的文治武功,比如汉武大帝,驱逐匈奴开拓西域;再比如康熙大帝,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但明朝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放弃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却获得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孙子。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也就是朱瞻基的父亲)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所以很快就轮到朱瞻基继位(1425年),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朱瞻基直接继承了朱棣留下来的摊子。
但是,朱瞻基的国策和永乐大帝朱棣却是截然相反,他上位后采取的是全线战略收缩的策略:朱棣打下来的安南(当时明朝的交趾布政使司),他不要了直接放弃(1427年);下西洋的活动进行最后一次后直接宣布停止(1433年);长城以北的大宁卫、东胜卫、开平卫等卫所全部废弃,收缩对蒙古防线,放弃进攻转向全面防守;东北地区奴儿干都司撤销(1435年)……
这使得明王朝统治的土地(包括羁縻统治的土地)全线缩水,减少了数百万平方公里,但是史书却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批评他,反而称赞其为一代圣君,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明朝的国力撑不下去了!永乐皇帝的文治武功确实堪称一代雄主,但是这也使得明朝的国力民力有了极大的消耗。到了永乐末年,明朝的民生问题已经相当严峻,甚至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人民起义,在王朝初年就爆发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简单点说吧:明朝需要休息了。
所以永乐皇帝之后的仁宣两代君主都采取了修养生息的国策,总的来说就是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这终于使得明王朝的国力开始恢复,朱瞻基的时期统治宽松,政治清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国库也充实起来,所以后世把这段时期成为“仁宣之治”,认为是明朝最好的一段时期。
所以说朱瞻基的收缩政策不是“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抛弃祖宗基业,而是基于当时明朝国力的正确抉择。
但是,明宣宗这种过度保守的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后果:由于对蒙古打击间断,导致瓦剌崛起,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伏笔;放弃奴儿干都司为后续女真人的活跃创造了条件;弃交趾,不再下西洋则使得明王朝在南洋地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但是,在明宣宗的时代,他是不会预料到这些后果的,他只能基于自己当时的国势采取政策,至于明王朝后世的颓靡,后继之君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