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都可称得上是一代雄主,而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刘备。他一生的志向,就是光复蜀汉,统一三国。为此,他桃园三结义结交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对他肝胆相照的兄弟,为了有更多的优秀的谋略,他三顾茅庐亲自请诸葛亮下山,可见他的抱负是多么的远大。而提到刘备的儿子,大家一定时间想到的就是刘禅,除了刘禅刘备还有一个样子刘封。
刘备在荆州时代的两个儿子,长子也是义子刘封,次子刘禅,而从名字其实就能看出刘备的野心,次子刘禅,这个“禅”字的读音百分之一百是“善”,而不是“馋”,虽然佛教首度传入中原是在汉明帝时期的公元68年,但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刘备有信仰佛教的迹象。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可见其志向究竟是什么!
刘备的这个养子刘封身世并不普通,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首先大家看一看罗侯寇氏。这个罗侯,不是亭侯,不是乡侯,也不是县侯,而是郡侯,仅次于王的爵位。刘备建立季汉时代,有特殊贡献的文臣武将们的爵位才由亭侯升为乡侯。即便是到了刘禅时代,丞相诸葛亮也才是乡侯。在东汉王朝,只有东汉开国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雍奴侯,官拜执金吾的寇询!汉明帝亲自表彰的勋臣。寇氏家族一直享尽荣华富贵,直到汉桓帝时,寇询的曾孙官拜侍中的寇荣被杀,寇家才开始衰败。所以由此可见刘封家世不普通。
当年二十余岁的刘封,武力过人,公元211年时随张翼德和赵子龙等将攻打益州,有着所过之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美名,随后官至副军中郎将。公元219年,刘封带领军队与孟达一起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后迁为副军将军。这可是一路高升。由于刘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刘备对他很是重用。
但是在公元219年末,关羽围攻樊城、襄阳,连续好几次呼叫刘封、孟达,命令他们派兵支援,而刘封、孟达以自己的几个郡刚刚平定为借口,拒绝了关羽的命令。不可否认,这也是关羽兵败的因素之一。那么身为刘备养子的刘封为什么会不救自己父亲的结拜兄弟,这怎么看都不和常理。
首先上庸等郡确实刚刚平定,还不稳,如果上庸等地有失,刘封要担负主要责任,而不救援,是次要责任;其次,即使派兵救援了,就能解关羽之围吗,也未必吧。但是刘封之所以没有去救援与孟达也有关系,他就劝刘封不要派兵救关羽,刘封听信了孟达的谗言,没有派救兵。在后来孟达投靠了魏国,之后,上庸的人民也起来造反了。刘封只好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刘备身边。这只是为刘封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
更重要的原因是刘封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最终在220年,汉中王刘备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让自己的养子刘封自裁。接到命令后刘封叹息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然后奉命自尽。得到刘封的死讯后,刘备十分伤心,“为之流涕”。
原文是这样说的:使命持表回成都,奏汉中王,言孟达投魏之事。先主大怒。览其表曰:“臣达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望风归顺。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足自愧!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舅犯谢罪,逡巡河上。玄德看毕,大怒曰:“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辞相戏耶!”即欲起兵擒之。孔明曰:“可就遣刘封进兵,令二虎相并;刘封或有功,或败绩,必归成都,就而除之,可绝两害。
另外诸葛亮之所以借刀斩刘封是因为刘封在镇守上庸城时,与副将孟达的关系非常紧张,后来在压力之下,孟达背叛刘备,投靠曹魏,并帮助曹魏夺取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导致刘封失去了自己的驻地,这一点也让刘备非常不满。刘备之所以赐死刘封,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也是整个蜀汉政权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与刘封尴尬的身份,以及刚猛的性格。还有刘备毕竟已经收养刘封将近二十年,关系十分融洽,但是为了亲生儿子刘禅的皇位,他不得不含泪将刘封赐死。都促成了他最后的结局。刘备只能在最后深表痛惜,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假设刘备一视同仁,将帝位传给刘封,刘封做得一定比刘禅好吗?其实不见得。晋人李密曾经说,刘禅和齐桓公差不多,得贤臣就贤明,亲佞臣就昏庸。刘禅放权给诸葛亮,君臣两人正好相得益彰。刘封性格刚烈,而且有一定能力,未必会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刘禅都比刘封合适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