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减少青年科技人才个人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杜绝不必要的应酬活动,保证科研岗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非学术事务性活动每周不超过1天、每周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将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时间纳入单位考核。
青年科技人才的非学术负担重,并非新问题。不少青年科技人才抱怨,要把很多精力用在开会、迎接检查、参加座谈中。另外,科研活动中填表格、参加评审、报销科研经费等,也耗掉大量时间,有的科研人员用在科研中的时间、精力,不到50%。
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与对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有关。当前对科研人才的评价,以行政为主导,于是,行政部门与行政领导可以给科技人员布置非学术任务,并把完成这些任务的情况,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导致科技人才无法拒绝不合理的非学术事务。近年来,科技人才的非学术任务有逐年增多的倾向。
评价科技人才,应该坚持科研标准,对科技人才进行专业评价,应重点关注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与实际的科研贡献。推进专业评价,要求建立并发挥专业共同体的作用。对高校而言,要建立并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定考核、评价教师的标准,防止非教育、学术因素,干扰对教师的评价。对科研院所而言,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清理分散科技人才精力的非学术事务。
其次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服务理念有关。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活动中,需要构建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学术活动的管理、服务体系中。但现实中,科研人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跑”科研项目审批、“跑”科研经费报销,青年科技人才被折腾得够呛。
针对科研经费报销繁琐,折腾科研人员的问题,2021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确保每个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再让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报销上花费精力。然而,很多青年科技人才由于没有科研财务助理,只能自己跑,耗费不少精力。
从根本上说,应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自主权,要以如何有利于推进科研活动为基本原则,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如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把科研人员从编制预算中解放出来,根据实际科研活动进行经费开支;把科研人员从申请科研项目中解放出来,鼓励、引导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
青年科技人才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过多的非学术任务,不但会分散他们的精力,而且会误导他们对待职业和事业的看法,从而过度追求获得行政职位,而非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做一流的学术研究。这无疑会影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科研创造力。因此,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切实清理不该布置给青年科技人才的非学术事务。可以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减少不必要的科研审批事项,减少应酬、接待,减少形式主义检查、评估,让青年科技人才能心无旁骛地聚焦学术,潜心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