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何敢“联金灭辽”?
事实上,早在辽衰金兴的大势形成之前,宋徽宗即已有图辽之意。史载,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即派遣童贯以“往贺生辰”的名义出使辽国,实则肩负“觇虏”之责,打听辽内部虚实,“北讨之意,已形于此”。
而在当时,女真人尚未起兵反辽,东北亚局势还没有发生显著的重大变化。甚至哪怕直到1115年赵良嗣入宋,献上联金复燕之策时,当时的金也尚未确立对辽的战争优势。
可见,伐辽的想法实际上是先于“联金”产生的。史料记载证实,在政和七年(1117年)北宋正式遣使联金之前,北宋曾经有过独力伐辽、收复燕云的计划。《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的《使北录》记载了此次军事行动的经过:
“政和七年,童贯建北伐之议,大出禁旅,告戒河北诸帅,皆先事而具。二月中旬,前军已发。三月上旬,卜吉,贯领中军戒涂。在廷无敢异议”
然而,就在北伐看起来一触即发之际,却突然出现了意外的转折——刚从辽国回来的使臣陶悦指出,辽并没有明显的衰亡迹象,并与副使李邈以及重臣邓洵武等人一起表示反对北伐,于是宋徽宗下诏“约束沿边不得妄动,亦不得增添人马”,此次北伐也就在事实上胎死腹中。
对于此次北伐中止的具体原因,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北伐的中止,很可能是由于蔡京反对的缘故,因为蔡京希望由自己掌握北伐的主导权,对童贯主导此次北伐十分不满。
同时,当时宋夏之间战争频发,亦当牵制了宋朝的军力与财政,影响了宋徽宗伐辽之决策。但不论如何,此次北伐的中止宣告了北宋独力伐辽的尝试到此终结,这也为后面“联金灭辽”决策的出台埋下了伏笔。
从表面上看,独力伐辽或联金攻辽,似乎只是策略选择上的不同,然而宋徽宗最终选择了放弃独力伐辽,转而与金人联手采取行动,并非纯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心理根源和历史传统的。
尽管北宋自开国起就将收复燕云、恢复“汉唐旧疆”作为既定方针,但对于军事实力整体偏弱的北宋来说,要从辽手中夺回燕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在宋太宗时期,接连三次北伐的失败,不仅严重消耗了北宋有限的军事实力,更使北宋对外战争的信心大大受挫,乃至在宋廷内部形成了严重的恐辽心理,“自是宋不敢北向”。
收复燕云之议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被长期搁置,宋廷内部主张对辽妥协,把重心放在国内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澶渊之盟后,这种倾向于消极防御、主和妥协的政策通过盟约的形式得以成为北宋的对辽基本方针。
此后,尽管北宋在不同时期对辽政策会略有调整,但保持对辽和平大局这一点却直到北宋末期之前始终没有改变过。根深蒂固的恐辽心理,成为北宋实施独力伐辽的重要障碍。
另一方面,北宋之所以最终选择联金灭辽,与其“以夷制夷”的传统战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北宋初年,宋太宗就先后与西北的高昌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乌舍、定安国以及朝鲜半岛的高丽取得了联系,意图“联夷攻辽”。
此后,北宋在不用时期也曾经执行过“联丽制辽”“联蕃制夏”等政策,尽管成效不一,但都对后来的决策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联金灭辽”正是这种“以夷制夷”对外思路的延续。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联丽”始终达不到“制辽”的预期效果,宋徽宗开始转向与新兴的金建立联系,促成了“联金灭辽”决策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