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徐迪慧
高精度的晶圆刻蚀工艺中,一个关键参数是“选择比”。那么,一个新手工艺工程师如何快速上手,精准达成“选择比”?答案是,打开OptoChat AI,把你需要刻蚀的图形和效果等输入,就会得到精准的“选择比”参数。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企业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智光电”)联合南京知满科技等合作伙伴开发出国内首个光子AI智能引擎“OptoChat AI”,并已完成内部测试,计划3月正式上线,免费开放给业界使用。
近年来,随着光子芯片应用领域的不断延展,全球光子芯片市场都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智光电研究院创始人祝世宁的带领下,南智光电深耕的领域正是光子芯片的关键材料铌酸锂。
凭借多年技术积淀,去年4月,南智光电启动首条“薄膜铌酸锂+X”异质集成光子芯片产线。这一产线的启动,具有里程碑意义,预示着铌酸锂芯片技术即将进入产业化新阶段。如今,产线运行情况稳定,已经交付了两批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产品,不仅实现了技术孵化向规模化生产的跨越,还为行业提供了高性能的光子芯片解决方案。
然而,光子芯片涉及光学、半导体、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其研发技术难度、工艺复杂性等都非同一般。正因如此,去年年底,南智光电开始着手与合作伙伴一同研发了光子芯片AI智能引擎——OptoChat,解决光子芯片研发、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为了让这一款AI智能引擎产品更好地服务行业伙伴,我们特意选了一位非半导体专业背景的00后员工担任产品经理,就是希望她能做出最简洁、最普适的大模型工具。”南智光电研发负责人包晓清介绍,OptoChat AI依托DeepSeek等国内顶尖大语言模型和半导体行业模型搭建,结合超过30万项专利文献和行业数据库的深度赋能,可为全球科研和产业机构提供全新技术支持,构建光子芯片研发、生产的“新链路”。
OptoChat AI还配备了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并深度融合高精度光通信等前沿场景所需的技术需求,通过智能数据处理与行业模型训练,可以优化光电器件设计。
“智能引擎研发过程中,一个细节让人难忘。在算法优化设计进行时,我们的研发人员发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工艺改进方案。”包晓清告诉记者,当时已是深夜,团队成员迫不及待地紧急在线上召集会议,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紧张讨论,确认方案价值,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实际研发中,很好地优化了设计流程。
“为每一次创新日夜兼程!”是江北新区这片热土上最显著的活力标识。
落地江北新区多年,南智光电在这里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首个”“首次”的创新故事。除启动首条“薄膜铌酸锂+X”异质集成光子芯片产线外,南智光电是国内首个实现8英寸铌酸锂光子芯片流片的企业,还发布了国内首个晶圆级铌酸锂光子芯片PDK(标准工艺包),为行业标准化和量产打下基础。
“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大胆创新!”是江北新区给予每一位创新创业者的底气。
去年以来,江北新区开展企业服务、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四大行动”。正是在研产贯通行动的推动下,新区在资金、资源对接,设备采购,技术集成等方面,为南智光电提供全方位支持,让光子芯片产线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实现产线竣工交付。
如今,南智光电推出的超高带宽铌酸锂调制器芯片,性能指标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开发出的8英寸晶体加工,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技术优势,客户包含企业、高校、研究所,需求非常旺盛。
让“研值”加速转化为“产值”。在研产贯通行动推动下,南智光电积极从科创平台向产业化平台转型,累计服务各类客户300余家,并孵化出一批优质科技创新企业。南京大学在光量子芯片、光学超晶格、超构材料、高光谱成像等方面积累的一大批高质量基础原创成果,在这里走向产业化。
数据显示,2024年,江北新区累计梳理研发成果290项,已落地投产130项。江北新区提出,今年将深化“四大行动”、聚焦“六大重点”,全面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和江北新主城建设。在研产贯通方面,新区将全面优化产业科技创新布局,打造研产贯通细分链条,进而打通研产痛点堵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当前,在光子芯片的生产中,AI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判断和处理方式,带来更高效和精准的工艺加工。
根据实际测试,OptoChat AI能够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用户有效缩短光子芯片产品开发周期,提升研发效率,加速高性能光子器件落地应用。就在最近几天,OptoChat AI推出的信息一出,南智光电来电咨询、来访交流的企业、研发机构骤增。
南智光电技术与战略部门负责人叶萍介绍,南智光电将继续推动AI在光子芯片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在工艺加工方面的应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精准控制光子器件的参数,提升芯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南智光电还会加大与业内创新团队、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智能化工艺解决方案落地,进一步提升中国光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显然,这则“敢创新”的故事还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