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3毫米,这是OPPO最新产品的厚度。Find N5不仅成为目前全球最薄折叠旗舰手机,也成为OPPO全球战略的新起点。
文|周路平
编|游勇
出海和AI现在是中国企业的时代命题,但出海怎么走、往哪走,背后有无数个坑,先行者的经验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市场的大背景下,OPPO成了多个商学院的研究案例,包括长江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先后都将OPPO作为新时代中企出海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
比如长江商学院教授李伟提到,扎根本土是OPPO成功出海的秘诀,把产品卖出去只是一种结果,想真正实现本地化运营的企业,需要回答“能为当地带来什么”的根本性问题。而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曹仰锋则认为,OPPO的全球化策略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减少了试错成本,提高了成功率。
根据IDC的数据显示,OPPO在2024年的出货量全球排名第四。而OPPO的业务已经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贡献的收入也占到了OPPO总营收的近六成,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公司。
手机和家电、新能源等都是目前出海最积极、也是全球化经营程度最深的行业,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全球竞争力,都有目共睹。
但如果扒开表面五彩斑斓的外壳,会发现其内核无非是产品、用户、营销、经营模式等这些所有出海企业都能意识到的东西。而OPPO如何去执行这个战略,如何去正确地做事,是外界最感兴趣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01
一年跑23个国家,
用户需求导向是第一性原理
薄,太薄了。
这是所有人上手体验OPPO Find N5折叠机之后的最直观感受。8.93毫米,一个比直板旗舰还薄的存在,让潜心打磨一年多的OPPO Find N5成为全球最薄的折叠旗舰。而且通过航天级的钛合金3D打印技术,打破了折叠机在坚固耐用、轻薄便携与产品美观之间的不可能三角。
OPPO之所以花了一年多时间死磕“薄”,因为这决定了折叠机的使用体验,这也是当下折叠屏用户最关心的演进方向之一。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已经成了OPPO在产品开发上的圣经。过去一年,OPPO高层有一个明显的动作,就是奔赴全国各地,面对面去做用户调研和访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去做产品和市场的布局。
“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是,我们不了解消费者。”OPPO海外营销服总裁张洲川说,每次进入一个新的市场,OPPO都会花大量时间去做市场调研和用户研究。
“我们定位某个市场时,最开始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消费者的理解和洞察。”张洲川去年走访了全球23个国家,光欧洲张洲川就去了三次,深入当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去了解足球,看当地演唱会。
他几乎不看当地的销量情况,而是不停去找用户聊,找经销商和导购聊,了解当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重点场景,然后反馈到产品端。
OPPO经常提及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当年OPPO去“万岛之国”印尼考察,发现岛与岛之间都是通过公交船联系,而船上信号很弱,所以OPPO专门针对这个场景做了网络优化。后来,这个经验也被借鉴到了菲律宾,因为菲律宾有大量海员,而船舶在停泊靠岸时,也遇到信号弱的难题。
在印尼,当地高端用户喜欢商务场合在大折叠屏手机上用手写笔写字。所以,OPPO在Find N3发售时,将手写笔作为了大折叠屏手机的赠品,取得了很好的销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东南亚位于赤道附近,日照强烈,如果手机屏幕亮度不够,会导致屏幕在户外看不清,OPPO就设计了高亮的屏幕。另外,当地雨水多,防水是一个刚需,OPPO就在一些中低端机型上也着重解决了防水需求。
这些都是坐在钢铁森林的办公室里无法感知到的用户痛点。而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策略让OPPO在东南亚市场大获成功。最新的数据是,OPPO在东南亚以18%的市场份额排行第一。
当这些经验在其他地方复制时,OPPO的全球化之路也得以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
2018年,OPPO开始开拓欧洲市场。这里与熟悉的东南亚市场有很大差异,欧洲的消费能力高,品牌意识强,但销售渠道相对分散,用户既习惯通过运营商购买合约机,也倾向于通过在线下零售店或者电商渠道购买裸机。最终,OPPO采取运营商渠道和公开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一体化的销售网络。
2020年进入墨西哥市场时,当地的主力消费人群会选择300美元以下的手机。但OPPO在充分调研之后,放弃了先做低端再做高端的打法,而是通过与当地运营商合作,将400~500美元价位段作为核心市场,与三星竞争。
另外,基于拉美社交人群热衷于具备炫耀属性的产品功能,OPPO也推出了一个前后摄像头可以同时拍摄的功能,一边拍摄眼前的美景,一边拍摄自己的表情,这项创新功能在拉美大获成功。
结果就是,OPPO不仅三年冲进墨西哥市场前四,并站稳400-500美元价位段市场第一,占该价位段65%份额。
当“用户需求导向”成为产品开发的第一性原理之后,充分的调研和用户需求理解,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出海的成功率。
02
出海终极形态:
做成本地品牌
当年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时,都会喊一个口号:在中国,为中国。不少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经营都相当出色。典型的是日用消费品行业,像飘柔、海飞丝、舒肤佳,很多人都以为是国产品牌,但实际上是美国日化巨头宝洁旗下的产品。这样的本土化策略无疑相当成功。
所以,当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在当地,为当地”。
早年间,很多企业的出海更多是卖货思维,把产品直接批发给当地经销商,然后由他们自己去开拓。
这样的模式很难持久,更无法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OPPO希望进入一个市场,就能扎根当地,比如建设包括生产、销售和服务在内的本地化团队。
OPPO已经在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巴西、埃及等7个国家建立了制造中心。虽然这个做法有很多商业角度的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先进制造工艺在输出海外时,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也提升了当地的制造水平,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和管理的员工,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间的欢迎。
这意味着,出海没有一味地攫取当地的市场份额和资源,不是只考虑赚钱,也在为当地服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健康长续经营的关键。
比如在墨西哥,OPPO就重视年轻人群体,希望给他们打造了一个开放、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办公室里没有中文,只讲英语或西语,让本地员工将公司当作一个单纯的墨西哥本土企业,大家都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时以高提成激发员工积极性,多干多得,上不封顶,突出公平。
而且,本地团队在当地事务上拥有足够的决策权。
“我们其实没有所谓的总部,我们的心态是服务国家和本地市场。”张洲川说,所有的方案以本地团队为主进行讨论。而总部更多是在后台给前线赋能,比如搭建IT系统、做好财务和法律上的支撑,把先进打法落地到各个市场。
日本家电企业当年就曾遇到这类问题,所有决策都是总部说了算,各地市场没有决策权,导致市场反应迟钝,新品推出缓慢,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如今,日本家电企业已经从当年的呼风唤雨,到现在基本被中韩两国的品牌所蚕食。
精准的市场营销在全球化品牌打造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PPO每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基本都会选择当地的网红明星代言,或者赞助体育赛事的形式,快速打开品牌知名度。
在欧洲,足球文化盛行,OPPO不仅在去年与欧冠续签了三年,还在今年签约了巴萨球星亚马尔作为品牌代言人,帮助OPPO打响了知名度。
当年在开拓埃及市场时,OPPO也希望能通过足球营销来提升口碑和认可度。但当时,埃及足球联赛的球队,前两名都被国内友商赞助了,OPPO就另辟蹊径,一口气赞助了剩余的15支球队,快速打开局面。甚至,OPPO还助力埃及足球走到了世界杯。2024年9月底,OPPO在埃及建立工厂开始本地化生产手机。
“全球本地化”是所有品牌都希望达成的目标,但OPPO的经验表明,要真正做成本地品牌,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对所在地耐心且精细地耕耘,需要长期主义。
02
OPPO出海三板斧:
由易到难、厂商一体、高价值出海
在“全球本地化”的战略大方向之下,外界也非常好奇,OPPO在战术执行上有哪些出海的经验。
其实,摊开OPPO的全球化地图会发现,这里经历了一个从近到远,由易到难的完整过程。从2009年进入东南亚,到2018年进入欧洲,再到2020年进入南美。
最早出海的是在东南亚,这里离中国近,商业模式相通,文化相近,华人众多。在这片市场耕耘也相对容易,成了OPPO的海外粮仓。而现在积累了足够的产品能力和市场经验之后,最终OPPO把触角伸向了最难啃的欧洲和南美市场。这种策略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出海风险,提高成功率。
巴西曾是让无数厂商感到畏惧的市场,这里复杂的税收制度和本地化生产的要求,让一众企业吃了不少苦头,但庞大的消费人群又让很多厂商难以舍弃。作为OPPO全球化版图的高潜市场,OPPO在巴西投入了很大的资源,派出精兵强将,比如为了跟巴西当地最大的渠道商合作,OPPO通过前期的合作试水和本分的经营理念,最终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除了路径的选择,OPPO还有一个深刻认知是,不陷入价格战,强调高价值出海。
早年在开拓东南亚和中东非市场时,OPPO的总体策略还是以中低端的性价比手机去开拓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后再逐步向高端渗透。但这几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起步就是中高端产品。比如2024年进入墨西哥时,主推的就是OPPO最高端的直板旗舰Find X8 Pro。
而刚刚发布的Find N5折叠屏手机,不仅在深圳设有会场,在新加坡也同步进行,这是OPPO折叠旗舰第一次全球同步发售。
这个动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内和海外市场被OPPO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最核心的高端机型得以在第一时间销往全球,让全球用户都能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手机体验;二是OPPO在海外市场不再是以中低端产品线来冲击销量,而是要走向高端,以创新的产品和本地化经营,去抢占苹果和三星的市场。
另外,在出海路上,OPPO还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就是被外人津津乐道的是“厂商一体化”模式。所谓厂就是品牌方OPPO,商就是代理商。这也是OPPO在国内的成功经验。这些代理商虽然不是OPPO的员工,也没有直接的上下级汇报关系,但经历了风风雨雨,双方已经足够信任,配合默契。
所以,OPPO在海外市场开拓时,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带着国内的代理商一起,去海外市场搭建经销体系,相当于OPPO和代理商在海外再创业。而少数几个地方是因为现有经销商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到位,OPPO希望自己先趟出一条路,再交给伙伴。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OPPO和经销商属于两个独立的公司,经销商会更加有积极性。而OPPO则通过中后台的能力建设,给前线的经销商赋能,包括人才梯队建设,后台的运营能力和数字化工具等。
从实际结果来看,这套模式已经在海外成功运转。
客观说,中企出海其实没有那么多高深莫测的法宝。但回顾OPPO全球化来时的路,会发现其实很多果实都是长期埋下的伏笔,并没有什么是一触而就,更没有寄希望于一朝一夕之功,比如不去打价格战,不关心销量,只关心做正确的事以及如何正确地做事。
这些听起来非常朴素的价值观,恰恰成了OPPO能顺利走出去的原点。
如今,通过直板和折叠双旗舰战略的布局和海量的专利积累,OPPO的海外高端化布局已经在起势。未来,或许能看到关于OPPO如何变成一个全球化高端品牌和高价值出海的商学院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