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时期,西藏人民与汉族想要进行贸易交流,就只能通过大渡河,将物品用渡船或者溜索渡到对岸,很不方便。有的时候遇到特殊情况,物品常常堆积如山。如果是一些生鲜食品,就更是遭了殃,会造成大面积腐烂。
而且康熙皇帝更关心的是,军队在这里的调度成了一大难题。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控,康熙皇帝在1795年下令,修建一座沟通大渡河两岸的桥梁。这是历史上第一座连接藏汉两个民族的交通纽带,历史上各朝各代不是不想修建,而是难度太大。
不过,发展到了康熙皇帝时期,一来财力可以供应得上,二来技术上相比前朝也更加成熟,因此,耗时一年的时间,这座大桥终于竣工。康熙皇帝取“泸水”和“平定”之意,为这座桥命名为“泸定桥”。他还亲自书写了御碑立于桥头,正文为“泸定桥”,横批是“一统河山”。就这样,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桥梁,就此建成。而他周边的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
在修建这座大桥的时候,还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时,铁链无法到达对岸,建桥的工匠用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后来,一位名叫噶达的藏族大力士来到修桥现场,只见他双腋夹着两根绳索,乘船到达对岸,工匠才得以安装,用这种办法,噶达运输完成了13根铁链,最后铁链运完了,噶达却因为体力透支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噶达庙,时常有人参拜这位英雄。显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在修桥的时候,其实是周边的能工巧匠全部聚集于此,大家共同商议之后,才拟定了修桥的办法。只是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也知道了修桥的艰难,也间接知道了当地之险。
1935年,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在四川南部地区迅速向北进军。5月25日,红一军团的17名战士在连长熊尚林的带领下,成功强渡大渡河。不过,由于地势险要,水流湍急,这里根本无法架设桥梁。如果要使用小桥渡河,千军万马只怕是要用个半个月时间。而身后的敌人紧追着,只要5天就要到了,为了抢在敌人到来之前迅速前进,中央军委下令,必须在29日之前夺取泸定桥。
收到命令的时候是28日清晨,也就是说战士们需要在一天之内走完120公里的路程,还要抢夺泸定桥。当天天空还下起了雨,路面湿滑难行。但是他们心中充满着必胜的信念,眼前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战士们一路追赶,渴了就抬头喝几口雨水,饿了就从怀中拿出被打湿成的迷糊糊放到嘴里。就这样,他们终于在29日清晨到达了泸定桥。这个时候,敌人已经在对面叫嚣:看你们怎么飞过来!
在敌人猖狂的叫嚣声中,我军22名战士拿着短枪、背着大刀就行动了。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前进,连对面的敌人都惊呆了。面对熊熊烈火,他们毫不退缩,利箭一般穿梭过去,就与敌人展开搏斗。只用了两个小时,泸定桥就被拿下,后面的大部队获此通道,顺利前进,北上抗日。
也许有人要问了,当时国民党把守此处,干嘛不炸了桥,而只是拆了桥面的木板呢?这就要说到把守在西康的刘文辉了。他之所以不炸桥,是因为这座桥是当时唯一一座连接藏族与汉族的桥梁,如果炸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要分割成两个部分,他断然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权力被分散的局面。
而且炸了之后,再次修建的话,代价太大,他出不起这个钱。更何况当地百姓对炸桥颇有怨言,一不小心,就要激起民愤。所以,他才想出了这个糊弄蒋介石的办法,只拆桥不炸桥。只可惜,他太低估了红军的作战能力,后来后悔也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