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州2月23日电 (王雅蝶、实习生姚沅君)数据显示,目前至少已有2.5亿中国用户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2月20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建言献策。
创新没有止境、创新引领未来。近年来,广州在科技领域加大投入,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广州将绘出怎样的创新版图?围绕构建AI教育大格局,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提出“金点子”。
陈武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与学习的关系、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家校关系都处于迅速的变化之中,学校教育正站在一个历史节点之上。广州要面向AI时代,加快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这是国家战略与城市定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如何加快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陈武首先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包括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人人都受益”难以实现;伦理与社会问题,“人人都参与”有顾虑;政策与管理问题,“人人都使用”有壁垒。为此,她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教育的美好明天。
一是施工图、责任图、进度图,一张蓝图绘到底。2024年,《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建议广州市制定《广州市中小学AI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设备采购等方面做好阶段性目标。
二是活力源、新引擎、组合拳,将“规划图”变成“实景图”。一方面通过设置专项课题,鼓励一线学校、教师开发人工智能课程,激活“活力源”。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点燃新引擎。同时,开发教学资源,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打好“组合拳”。
三是填鸿沟、重协同、强化预研,构建“人人都受益”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格局。一方面注重对薄弱学校及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大政策倾向和经费保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激发内生活力,填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人工智能教育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一所学校都不能少。
另一方面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新科技企业等主动对接学校,向学生开放场所和资源,组织专业人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人人都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
同时,要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教育政策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类校外培训治理、竞赛活动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高考改革、科学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着力提升服务教育决策水平;持续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调研指导,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监测分析,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用广泛实践检验理论,实现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