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时期,高句丽曾联合靺鞨企图进犯隋朝边疆,隋文帝知道后大为震怒,一个蕞尔小国也敢来挑战天朝权威。于是,他派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率领30万大军,向高句丽发起了反击。
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却没有打起来,因为高句丽听到隋朝一下子派了30万大军前来,害怕了,赶紧遣使求和,并且在写给隋朝的国书上,用词极为谦卑,自称是“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一看,高句丽居然用“粪土臣”来称呼自己,便原谅了高句丽,下令30万大军撤了回来。
然而,好景不长,高句丽并没有吸取上次被隋朝30万大军恐吓的教训,而是继续挑战隋朝的权威,最终使得隋炀帝不得不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前去攻打它,史称“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为何执意要攻打高句丽?
隋炀帝之所以“三征高句丽”,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为小弟新罗出头。隋朝时期,朝鲜半岛三国鼎立,西部是高句丽,东南方分别是新罗和百济。其中,距离最远的新罗却是与隋朝关系最好的一个,因为新罗在三国角逐之中,时刻抱紧着隋朝这根大腿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另外,与隋朝并不对付的高句丽又与新罗矛盾重重,两国之间经常打仗,而就国力而言,新罗与高句丽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所以新罗在与高句丽的斗争中,新罗经常处于下风。
于是,新罗就经常向自己的老大隋朝求援。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对于高句丽的嚣张跋扈已经忍无可忍,再加上新罗的数次求援,打着为小弟新罗出头的名义,隋炀帝开始了攻打高句丽。
其二,高句丽破坏隋朝的朝贡体制。众所周知,朝贡体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维持政治秩序体系的手段之一。当时作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的中国,接受周边小国的朝贡,与它们构建了一种藩主与从属的关系,所以朝贡机制历来是中国古代外交的核心之所在,而古代中国也一直借此维系天朝上国的地位。
隋朝时期,隋朝在当时之所以能够维持整个的东亚国际秩序,靠的就是朝贡体制。但是,到了隋炀帝时期,隋朝的朝贡体制有一个缺憾,这个缺憾就是高句丽,高句丽这个国家比较桀骜不驯,而且有很强的自尊心,打心眼里就不喜欢向隋朝进贡,这对好面子的隋炀帝来说,高句丽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他的挑衅,更是对整个隋朝“国际权威地位”的一种挑战。
是可忍,孰不可忍,隋炀帝于是派兵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为何难以打下来?
公元612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发动数百万大军三次攻打高句丽,但这三次御驾亲征却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成了隋王朝二世而亡的一个直接导火索。
那么,面对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出动了数百万大军的隋朝为何几次进攻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大军后勤补给太困难。高句丽位于辽东地区,路途遥远,以隋朝时期的交通状况,要想进入高句丽的疆域,必须绕过整个渤海湾才能进去,而那时候高句丽通往内地的道路,开发程度相当低,沿途人口也比较稀少,大军出动时,获得的补给极为有限,这就使得隋朝大军在进攻高句丽时,不能放开手脚去打,从而使得攻打高句丽时困难重重。
数百万大军出动,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粮草问题,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一次性出动了113万士兵,这庞大的士兵背后,需要两倍于军队的输送粮草的民工,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工加上一百多万士兵,这样一支300多万人的庞大队伍,每天发一军,足足走了40天才从洛阳出发完毕。
如此庞大的动员下来,民生凋敝,百姓不仅苦不堪言,前线的士兵也因缺乏补给而丧失战斗信心。所以,在隋炀帝第一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山东地区就已经爆发了大规模的民变。
其二,高句丽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大军的发挥。高句丽地势狭窄,山地众多,在这里要想展开大规模的兵团作战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军队太多,反而是不利于作战的。但是,隋炀帝在攻打高句丽期间,每次出兵的规模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如此庞大的兵力,在地势狭窄、山地众多的高句丽反而难以发挥人数上的优势,只能靠车轮战去攻打高句丽,如此以来反而使得隋军的战斗力大减。
再者,辽东一带气候寒冷,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期间,因气候原因冻死冻伤的士兵不计其数,因此士兵之间产生了厌战情绪,这也成为了隋朝难以打下高句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后勤补给困难再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也正是这三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使得整个隋朝不堪重负,为隋朝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结语
隋朝攻打高句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一是为了维护和新罗的政治关系,二是为了维护东亚的朝贡贸易体系自己自身的宗主国地位。但是,隋炀帝在攻打高句丽期间,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失误,低估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以及高句丽人的抵抗决心,最终使得隋炀帝的三次亲征高句丽功亏一篑,到隋朝灭亡,高句丽也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