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半年的运营(产品在2024年中上线),Death Clock 在进入2025年之后,DAU 均值维持在1.2万左右的水平。上线至今总计产生了13万美元的收入,RPD 在0.22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在健康类 App 里面是相对较低的,例如前些日子比较火的 Cal AI,RPD 在1.6美元左右的水平、之前一直关注的一些睡眠类产品如华人团队做的 Shut Eye,RPD 也在1.75美元。对于健康类 App 来说,RPD 的理想数据应该在1美元以上。
结合其 IAP 以及美国用户的评分详情来看,产品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从点点数据导出了117条来自美国用户的评价,评分非常两极化,1星评价和5星评价分别占比44% 和39%,占比八成半。1星评价的主要吐槽在于付费陷阱(3天免费使用但即刻收取年费)、App 崩溃,5星评价则主要在夸和朋友比较死亡日期的娱乐玩法、以及 UI。
Death Clock 内购项目情况 | 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这些问题也反映在 IAP 项目上,Death Clock 的前几个内购项目都是年费或者打折年费,对于订阅 App 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观察产品的话,我们发现 Death Clock 做得好的地方在于,注册到付费转化的环节,Death Clock 的设计是做好调查问卷等待死亡日期预测结果,同时给到现有习惯和更好生活习惯的预期寿命对比、以及预测用户变老的样子,来给用户多重“心里震撼”。
,时长00:03
在心理上,其实是能够把用户向付费边缘狠狠推一把的,但稍微回到理性,在最后一个转化页面,App 提供的改善计划,价值明显不足,全但不精准(促使用户付费转化的最终一步是提供的“长寿计划”,分别涉及到的是营养补充剂、疾病筛选、就医建议、健康设备建议、以及行为习惯目标等等改善点)。IAP 项目以年费为主,或许真的与订阅页面的一些不当操作有关。
很难让用户感受到价值的“长寿计划” | 产品截图
而在两极化的用户评价之外,一些更“冷静”的用户,也反映了不少产品力的问题。大量用户反馈 App 崩溃、还有用户反映在自己没有糖尿病信息输入的前提下,App 给到了用户关于血糖的建议,这对于用户信任都是致命问题。
用户反映自己并没有输入糖尿病的相关信息,
但却得到了购买血糖检测仪的建议 | 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整体来看,Death Clock 的增长可圈可点,其中也能看到 Nikita 做了10年 toC 社交产品总结经验的实际落地,如他之前提到实现“逃逸速度”的关键经验,一次 App 会话触发7位新用户打开产品,又如果激活率足够高、注册流程较长也可以接受(接近30个问题的调研问卷来预测死亡日期已经给了用户足够高的离开成本),但是 App 本身的技术和能力貌似并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付费(这可能与创始人之前做了多年心理健康没能跑通市场,之后才转到生理健康方向有关)。
健康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问题,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也许是选择了死亡日期预测的引子,导致解决方案大而全、但不够深,也导致了用户觉得“不值”。
在火了一阵之后,Death Clock 又到了健康分榜下载榜200名开外的状态,截至发稿前又投广杀回了22名,在成本足够低之后,收入所依靠的产品价值可能也需要再精准定位。
写在最后
其实,AI 来了之火,toC 类产品里面,健康方向算是有所斩获的。之前我们报道过4个月拿到百万美元的 Cal AI,如今已经到了接近于月流水百万美元的水平(从2024年7月的20万美元月流水到2025年1月的90万美元月流水,翻了两番不止),又如国内团队做的 Stress Watch,每个月也有几百万人民币入账。而这2个 App 切入的问题都更细,计算食物的卡路里、监测人的压力水平,与视图以猎奇概念覆盖泛健康领域的 Death Clock 相比较,它们通过锚定更垂直的场景、提供更详细解决方案,也更容易给到用户一定的价值感。
2024年年初至今 Cal AI的全球
日流水变化 | 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如 Nikita 自己所说,初始锚定的用户群要足够精准、小不是问题。擅长增长的 Nikita 可以帮助产品起步,但可能无法帮助产品走得更远。概念创新距离商业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