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与梁文锋地位互换的深层意义是,“价值投资”的价值或许被长期扭曲和高估,而技术创新的威力常常被轻视。
幻方量化前几年囤了上万块英伟达芯片,一度被质疑用处不大。毕竟,作为一家私募基金,幻方量化虽然贵为私募“四大天王”,与易方达等公募相比,其规模和盈利也都不算突出。基于AI大模型的投资策略,似乎也并没有强于死守茅台、腾讯的“价值投资”古典玩法。
但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它的价值不是逐渐发挥,而是爆炸式释放。在奇点到来之前,其价值总是被严重低估,直到范式革新骤然到来。
幻方量化此前试图以AI做量化投资。或许,当时梁文锋和团队也看不清这些投入能够带来怎样的回报。“萤火一号”和“萤火二号”由幻方AI操盘,直接目的是给基金提供数学和模型方面的助力,其技术路径和想象空间远不及后来的DeepSeek。
但在2022年底,OpenAI的ChatGPT震撼全球科技圈后,梁文锋展现出超前的技术前瞻力。第二年4月,幻方量化成立DeepSeek转向AGI,成为国内最早大举布局这一赛道的团队之一。
梁文锋没有陷入“AI+量化投资”的窠臼,而是果断跃入新的蓝海。正是基于他在AI方面的远见,才有了当下DeepSeek的爆火。
“坤神”退位、梁哥崛起,再度印证了管理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景气循环陷入谷底时,一些市场参与者不得不退出,另一些人则以创新求生存。这些创新者最终会让景气度提高,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每一次的萧条,都蕴藏着技术创新的可能。
以上述理论衡量,过去三四年,国内基金行业整体下行,迫使许多基金经理淡出,就连张坤等基金大佬也不得不改弦更张,对持仓风格进行部分修正。
身处行业腰部的梁文锋和幻方量化,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做出改变的主观意愿也更强烈。如今回头看,2021年之后基金业绩下滑,其实也是梁文锋转向AGI、DeepSeek横空出世的先导条件之一。
面对整个基金行业的景气谷底,张坤选择守卫旧时代。他依然保持“价值投资”思维,继续重仓白酒,同时继续大量配置阿里、腾讯。
在最新的季报中,他提出了“顺周期期权”和“科技期权”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些优质公司的业绩会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比如社零增速向上突破2%~3%区间——而继续改善;后者则是说,一些公司拥有顶级人才,同时具备大量数据和应用场景,并在AI方面持续大力投入,有望从中显著受益。
不难看出,张坤仍把筹码放在那些与社会景气度共振,或是具备强大研发能力的公司上。尽管从过去几年的投资战绩来看,易方达在白酒之外乏善可陈,但张坤围绕“价值投资”构建的投资哲学并未根本动摇。
相比之下,面对基金行业的不景气,梁文锋选择以技术创新自我革命。
无论规模还是回报,幻方量化从来不是顶级基金。即便有“AI+量化”的概念加持,它也没有跑出远超同行的增长曲线。单就做基金而言,梁文锋只能算是二线选手。
但与同行相比,幻方量化对AI大模型的投资独树一帜。它甚至比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更早意识到了AI大模型的价值,并在前景尚不明朗时大手笔投入。这种对于新技术的All in,最终让梁文锋的公司跳出基金的周期循环,迈入新的增长图景。
在领跑十年后,昔日的“坤神”正在被梁文锋的光芒所掩盖。
对于任何一个身处景气周期谷底的行业来说,倘若死守旧范式,无论这一范式看上去多么合理,往往会陷入增长乏力的境地。反而是那些真正的技术创新,需要被企业更加重视,并将其作为率先跳出“内卷”的关键武器。
另一方面,All in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起步之初只需要把技术做到极致,不需要搞清楚变现模式,甚至也无需框定其用途和边界。技术创新的爆炸式增长特质,不能以现有范式进行预测和推定,却总是能够在奇点时刻创造“神迹”,生长路径也会柳暗花明。
梁文锋和DeepSeek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一个行业尚未成熟时,范式创新常常被视为打开局面、创造增量的利器;但当行业模式被挖掘殆尽,要想让整个赛道向上突破,要害之处仍是新技术、新产品。梁文锋取代“坤神”,既是AI的胜利,也是技术创新再度反超范式创新的又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