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抖音电商去年GMV为2万多亿元,而广告收入高达4000亿元」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的引用和点评(最后该朋友圈被删除),外界关于抖音电商广告收入的猜测达到顶峰。
之后,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站出来发声:「抖音广告收入中,只有一部分来自电商业务,更大部分来自非电商信息流。不好直接与电商公司对比,这样混淆,很容易引发误解和对立情绪。」
李亮的解释,没有说明抖音广告收入中电商和非电商贡献的具体比例,但指出一个关键问题:
抖音首先是一家内容平台,商品(电商业务)只是信息分发的其中一部分,抖音不会将广告收入局限于电商。这样做,只是在限制抖音甚至字节商业化的能力。
影响互联网格局的几大巨头,字节是唯一一个非上市公司,却是创造财富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字节收入的规模和增速,一点点蛛丝马迹都是焦点所在。
比如,10月底晚点LatePost的一则报道就曾引起波澜:前三个季度,字节中国区单季度广告同比增速从40% 左右跌至17% 以内,过去两个季度均没有达成既定目标。但是这两个数字没有得到字节的证实。
数字只是结果,增长从来没有神话,都是系统能力的体现。从增长奇迹到回归平凡,背后的含义更值得深究。
收入连年跳级
字节第一次披露广告收入体量是在2016年10月,张一鸣宣布公司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60亿元收入的目标,最终全年进账近100亿元,日均广告分发量冲上10亿次。
彼时公司成立4年时间,旗下核心产品还只有今日头条,以分发图文信息为主,公司和产品名字还在被混为一谈,广告是收入大头。
此时,互联网只看到头条的潜力。三年后,当字节收入一举超过百度,所有人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威力。
虽然现在推荐算法已经是街头巷尾都普及的名词,但在当时,互联网从业者只是把头条模式总结为,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对应到商业化层面就是信息流广告:基于庞大的用户规模,精准的用户画像,海量用户行为标签,信息流广告原生广告属性,帮助品牌商投放效果最优化。
2016年,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今日头条的广告效率已经超过同行,比如头条平均点击率约为3%-4%,其他新闻类应用仅为1%左右。因此今日头条拥有更强的定价能力,广告单次点击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
财新在2018年「争雄BAT:头条帝国何以崛起」的文章中曾分析:理论上,基于算法实现个性化推送的同时,今日头条可以实现无限广告位的扩张:穿插在信息流里的广告相比门户的弹出、多级页面广告插入等模式,更隐蔽,也更容易被包装成内容推荐给用户。
在抖音短视频时代,用户规模连续暴涨,沉浸式上下滑动的全屏内容,这套运行逻辑更为畅通,广告收入更是呈现指数级增长。
2016年今日头条收入不到100亿元,2017年增长到200亿~250亿元,2018年融资时给出的增长目标是头条系产品完成500亿元收入。